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下場做芯片,阿里云軟硬兼施,變道未偏航

2021-10-25 09:30
財經故事薈
關注

采寫/陳紀英

杭州的深秋,已有涼意,超過4萬平米的云棲大會現(xiàn)場,卻一片火熱。

略顯清瘦的張建鋒跳上講臺,一張口,綿密的信息如同雨點,密集砸來。

作為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歷時半小時左右的演講,其實核心主題只有一個——“如何定義未來”。

張建鋒曾打過一個比方,一扇門隔著的未來和現(xiàn)在,就如同季節(jié)交替。

“秋天是怎么變化到冬天的?是一天天的溫度降下來的,還是一個突然的變化過程?后來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時候是一夜之間冷空氣襲來,一場狂風冷雨,瞬間就會從秋天變成冬天,季節(jié)轉換完成。”

對于深藏功與名的技術公司來說,“一日入夏一日入冬”的高光時刻是少有的饋贈——技術難題終于攻克的豁然開朗,硬核技術對外發(fā)布時的驕傲自信,新產品上線落地的終有所成,等等。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技術長征上的孤獨、艱辛、受折、絕望、迂回等等才是常態(tài),卻常常不為外人所知。

在這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拿出了一串鑰匙:性能最強的自研CPU芯片倚天710、交付效率提升了50%的磐久自研服務器系列、助攻云計算進入5微秒時延時代的神龍4.0架構、自研云原生數(shù)據(jù)庫PolarDB重磅升級、中國最大的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平臺阿里靈杰、全新開源的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龍蜥,等等,試圖打開未來之門。

不難看出,阿里云越來越重越來越硬了。軟硬兼施的阿里云,為何要變道?

打開未來的鑰匙

阿里云正在走下“云”端,變得越來越硬越來越重。

歷時三天的本屆云棲大會,共有450多件科技新品走臺“首秀”。

而在一眾硬核新產品新成果中,第一主角當屬倚天710,這是阿里第一顆為云而生的CPU芯片,來頭不小。

倚天710采用業(yè)界最先進的5nm工藝,單芯片容納高達600億晶體管——在此之前,市面上服務器芯片最先進的工藝仍為7nm,據(jù)張建鋒補充,“5納米是整個半導體制造上能夠規(guī);慨a的最先進工藝”。

為云而生的高性能芯片之外、自研云原生服務器系列磐久、首次實現(xiàn)內存與計算存儲解耦的自研數(shù)據(jù)庫、開啟5微秒時延時代的神龍4.0架構等等,也相繼登場。

上述新成果中,為云而生、“軟硬一體化”、降能耗提性能,三條主線貫穿其中。

為云而生,其實厘定了阿里云做硬做重的界墻,以云為導向,云是起點也是落點,向下定義硬件,并非無的放矢。

比如,倚天710芯片,其實是“一云多芯”戰(zhàn)略的關鍵突破,“今天我們做的很多工作,都是為了完善云計算,而不是為了完善芯片半導體產業(yè)!睆埥ㄤh解釋。

歸根結底,傳統(tǒng)IT技術的“舊瓶”并非為云而生,裝不了云計算的“新酒”,軟硬一體化則是“為云而生”的實現(xiàn)路徑——為了達到最好性能、最佳體驗、最高性價比,必須對軟硬件全鏈路優(yōu)化。

以芯片而言,多核比單核更適配云計算的高負載,倚天710芯片內含128核CPU,主頻最高達到3.2GHz;在多核之外,倚天710芯片還針對云計算的特點做了大量優(yōu)化,性能超過業(yè)界標桿20%,能有效提升芯片的傳輸速率,并且可適配云的不同應用場景。

自研服務器系列同樣為云而生,針對云原生時代容器化、微服務、持續(xù)交付等特點,磐久系列采用軟硬件融合方式實現(xiàn)極致性能,能效比表現(xiàn)居于業(yè)界領先水平,服務器交付效率提升了50%。

其實不僅僅阿里云,當初喬布斯為蘋果敲定了“軟硬一體化”的路線,也是因為其極為推崇科學家艾倫·凱的觀點——“對待軟件嚴肅認真的人,應該制造自己專屬的硬件”。

而降能耗提性能,則是檢驗新成果的標尺,也呼應了當下綠色經濟的大潮——現(xiàn)在,中國企業(yè)普遍都要背負“碳中和”指標。

比如,倚天710就兼顧性能和減耗,可以助攻數(shù)據(jù)中心節(jié)能減排。

除了降能耗的芯片外,阿里云工程師們還研發(fā)了液冷技術,可以“將服務器泡在水里(絕緣冷卻液)”里,全程用于散熱的能耗幾乎為零,節(jié)能效果超過70%,實現(xiàn)了數(shù)據(jù)中心100%無機械制冷——而在數(shù)據(jù)中心的成本構成中,用電成本是大頭,占了總運維成本的七成左左右。

軟硬兼施,顯然是阿里云的必選項,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提供更好的云服務。

技術研發(fā)范式的重構

軟硬兼施之下,阿里云正在重構研發(fā)模式,基于飛天云操作系統(tǒng)這一阿里云的核心“引擎”,向下延伸、定義硬件,繼續(xù)攀爬技術研發(fā)的制高點,提高云計算公司在產業(yè)鏈上下游的技術主導性。

在傳統(tǒng)IT領域,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是“芯片”和“操作系統(tǒng)”。高高在上的芯片巨頭,構建了技術壟斷的城池,掌握了產業(yè)鏈的絕對話語權,也收割了行業(yè)超額利潤。

過去十來年,以阿里云為代表的新勢力,正在沖擊傳統(tǒng)IT的舊城池——從最早以候補隊員上場,逐步替代IOE,到如今通過軟硬兼施、貫通上下游的技術研發(fā)能力,重構整個IT產業(yè),逐漸占據(jù)產業(yè)鏈主場。

“一云多芯”戰(zhàn)略就是典型例證之一,具備自研芯片能力后,阿里云可以基于客戶需求,以云為中心搭建云平臺,而非以“芯片”為中心,而這最終將為客戶帶來更多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了底層核心技術的阿里云,卻依然堅守開源、開放路線。

比如,阿里云做硬件,止于設計、研發(fā),而非直接生產服務器、交換機等,對此,張建鋒強調,“要讓行業(yè)上下游都能享受我們技術開放的紅利”。

先獨善其身,而后對外開放,形成標準,普惠行業(yè),達濟社會,這是阿里云的技術觀和價值觀,技術研發(fā)范式的重構,產業(yè)鏈主導權的提升,最終惠及的是整個產業(yè)鏈上下游。

看似變道,從未偏航

從云端走到地上做硬做重,表象上看,阿里云的階段性戰(zhàn)略重點似乎在發(fā)生偏移,但其實阿里云的主線從未偏航——搭建基礎設施,助攻數(shù)字化浪潮的基本定位未變,技術立身的發(fā)展路線未變,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未變。

去年六月,在接受《財經》雜志主編何剛采訪時,張建鋒再次強調,阿里云要做數(shù)字經濟時代的新基礎設施,要“做好服務、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tài)”,這也是阿里云打開下一個新十年的鑰匙。

獨行者疾,眾行者久,在未來十年,阿里云不是單打獨斗去打擂臺,而是構建龐大生態(tài)圈,聯(lián)手千軍萬馬去沖鋒陷陣——單一的產品容易被替換,高新的技術也可以被超越,但沉浸式的服務服務卻難以被替代。

而深耕地基,技術立身、重視研發(fā)、看重人才,既是阿里云的基本底色,也是阿里云的發(fā)展慣性。

在技術投入上,阿里云不舍重金。去年4月中旬,阿里云對外宣布,未來三年計劃陸續(xù)投資2000元,強化重大核心技術研發(fā)攻堅,并且擴大 5000 人招聘規(guī)模,引入頂尖科技人才等。

彼時,消息一出,點贊者有之,質疑者有之。

質疑者看不懂,阿里云摸索了十來年,尚未盈利,就敢如此“燒錢”。但其實,于阿里云,盈利是取舍而非能力——自2020年Q4季度首次盈利以來,阿里云已經進入了盈利新常態(tài)。

質疑者同時也懷疑2000億投入,到底是噱頭還是真金?但其實,阿里云涉足的不少硬核研發(fā)項目,都燒錢不菲,比如芯片——一般的廠商如果沒有雄厚的人才、資本,根本就不敢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的技術研發(fā),并不僅僅局限于當下業(yè)務,也會著眼未來。比如,與阿里云形成“三位一體”的達摩院和平頭哥,就在發(fā)力基礎科學和“卡脖子”技術,這除了需要戰(zhàn)略和定力,更需要持續(xù)的投資,并且在可預見的短期內都無法得到回報。

歸根結底,阿里云是長期主義者的信徒——而時間,經常會與長期主義者結盟為友。

時針撥回2010年,在一場IT領袖峰會上,關于云計算的未來,一位互聯(lián)網大佬略顯輕蔑的斷定,“云計算就是新瓶裝舊酒”,另一位大佬則輕描淡寫的認為,“(云計算)現(xiàn)在看還為時過早,可能得過幾百年,幾千年之后,到阿凡達的那種時候才能實現(xiàn)!

彼時,剛剛成立的阿里云團隊備受質疑,但十年后,云計算已經成為如同“水電煤”的基礎設施。

相信未來的阿里云,也收獲了時間的玫瑰。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發(fā)布2020年全球云計算報告顯示,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亞太第一,過去五年,阿里云市場份額上漲近3倍,在TOP3中增速第一。

根深才能葉茂,做重才能做遠,造風而不跟風,堅守主航道不偏航,堅持長期主義的阿里云,正在打開未來之門。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