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別被“噴”李彥宏的情緒帶偏了 “隱私換便利”并沒有錯

2018-03-28 10:26
來源: 極客公園

李彥宏再次“冒犯”了中國人,至少是部分中國人。

“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tài)度更加開放,相對來說也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

前一句話挑起了情緒——李彥宏認為中國人不重視隱私,后一句話變成“李彥宏認為中國人不重視隱私”的確鑿證據。

但在李彥宏這兩句陳述之后,他緊接著的下一句是,“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愿意給我們用,我們才會去使用它。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標準!

李彥宏“更加開放”、“沒那么敏感”的描述確實有待商榷,也成為了他被媒體圍攻的主要罪證。但回到他被問的問題本身——中國高層發(fā)展論壇上,鮑達民提出的問題是:“現(xiàn)在的醫(yī)療服務和創(chuàng)新都需要人們的數據,我們該如何使用這數據?”

除了上面兩句話,李彥宏的答案還包括,掌握著80%數據的大公司應該有“要遵循的原則”。而這個原則是非常清晰明確合理的,即,“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愿意給我們用,我們才會去使用它!倍@個原則帶入到用戶的角度,那就是要在用戶知情、允許的前提下,變向地用隱私“換取”服務(也就是“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如果你要獲取互聯(lián)網產品服務,就必須讓渡部分隱私權。

不論李彥宏某些詞語的運用是否合適,但他的確揭示了一個常常為人所忽視但又必須確立的事實:如果你要獲取互聯(lián)網產品服務,你就必須讓渡部分隱私權。就像如果你要去醫(yī)院看病,你的病歷就會為醫(yī)院所掌握。你得過什么病,服過什么藥,對什么藥物過敏,醫(yī)生一查便知。

這些病歷上的數據算隱私嗎?算。但病人也的確通過讓渡這部分隱私換取了自己就醫(yī)的便捷和安全,而不是在每一次就醫(yī)時都重復進行體檢、病史調查、過敏源篩查。

同理,特定互聯(lián)網產品為用戶提供服務,相應地,會對用戶隱私數據有特定需求。比如,電商需要的是你的聯(lián)系方式和居住地址,才能把你購買的東西準確寄送到你手中;打車軟件需要的是你所在的實時位置,才能在準確的位置接到你;社交軟件會掌握你全部的聊天記錄,方便你在任何時候查看你和他人的聊天內容;資訊軟件會通過收集你瀏覽過的文章記錄,才能更好地為你推薦想看的內容。

“科技公司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更值得關注

相比關注“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效率”,我們更應該關注更核心的“科技公司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規(guī)則”。規(guī)則可能是極其復雜和細致的,但規(guī)則之上的共識,或者說用戶對規(guī)則制定的基本訴求是極其簡單明確的。

科技公司只能收集為我們提供特定服務所必需的特定數據。以病人和醫(yī)院之間的關系為例,如果病人頭痛,那么一般情況下,醫(yī)生不能告訴病人說:“你頭痛,那給你做個胃鏡吧!备荒芨嬖V病人,“如果你不愿意做胃鏡,頭痛藥我也給你開不了。”打車軟件不必要求用戶提供自己的家庭住址,修圖軟件也不必要求用戶提供實時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用戶在拒絕提供不相關的信息時,不能把用戶拒之門外。

科技公司必須保證我們的隱私數據不被濫用、錯用。這點從最近Facebook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并被濫用的新聞事件上,國外民眾群情激奮的反應不難看出。科技公司不能自己濫用用戶隱私數據,是對用戶最基本的保證。除此之外,也要保護用戶隱私數據不為第三方竊取或濫用。我只把我的就診信息授權給醫(yī)院使用,如果醫(yī)藥公司竊取了這些信息,醫(yī)院是不能置身事外的,它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互聯(lián)網公司來說,不能跳過這兩點,去談服務用戶。企業(yè)使用用戶數據的邊界在哪兒,如何確保用戶的隱私安全,和如何更好地服務用戶同等重要。正是在國人對隱私還不夠敏感的今天,互聯(lián)網公司才更應該為此負起全責,以配得上用戶點下“同意”時所交付的信任。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lián)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