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媒體行業(yè)的5G和AI探路新趨勢

2020-09-29 10:23
Alter聊IT
關注

對媒體業(yè)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悲觀派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摧毀傳統(tǒng)媒體殘存的基礎,媒體業(yè)的靈魂從“寫作者的情懷”讓位于“工程師的嚴謹”;也有樂觀派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將媒體變成一個全新的內容產業(yè),直接從手工業(yè)階段跨越到流水線大工業(yè)時代。

這些都還只是人工智能敘事體系中的討論,當整個社會都開始進入到新基建時代,媒體業(yè)又將何去何從?

9月27日的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企業(yè)家們就媒體業(yè)的危與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任何變革和進步的出現,都離不開生產力和產業(yè)的深入融合,站在產業(yè)智能化的視角上,媒體業(yè)的變與不變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被深度改造的媒體業(yè)

媒體業(yè)被AI、5G等新技術的改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早在2016年阿爾法狗爆紅之前,機器人寫稿的話題就在媒體業(yè)形成了激烈的討論。盡管人工智能成為現象級的社會焦點后,媒體業(yè)并不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卻成了被人工智能改造最為深入的領域之一。

確切來說,人工智能代表的新興技術早已在三個層面對媒體業(yè)進行了重構。

首先是內容分發(fā),編輯的權利讓渡智能推薦。

在算法進入內容產業(yè)之前,內容分發(fā)主要靠編輯人員手動完成,我們讀什么、聽什么、看什么,都是由少數媒體精英所決定。但互聯網打破了內容供給的時空限制,內容開始爆炸性增長,對低效的分發(fā)機制形成了挑戰(zhàn),以至于出現了內容供給的“堰塞湖”問題,用戶并不能高效獲取需要的內容。

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率先將人工智能技術帶進內容領域,利用機器算法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內容推薦:通過記錄、分析用戶的瀏覽行為,從信息源中提取分類、主題、標簽、風格等結構化的信息,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推薦。

其次是內容生產,正在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

或許“機器人寫稿”多少還有些噱頭的成分,尤其是在深度內容的生產上,但人工智能對內容生產的效率提升卻不可小覷。人工智能可以識別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而在短時間內選出新聞并抓取相關資料,然后學習固定的新聞模板生成稿件,讓編輯和記者擺脫無效重復的體力勞動。

年初新冠疫情的傳播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百度APP利用算法模型抓取新聞源中的熱點,結合疫情的相關資料迅速輸出海量新鮮資訊,在準確率和時效性上遠超人工編輯。通過高密集的信息傳遞,有效化解了用戶的焦慮感。

最后是媒介形態(tài),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按照媒介的物理屬性進行劃分的話,紙媒形成了空間性的媒介形態(tài),互聯網形成了時間性的媒介形態(tài),5G、VR、AI等新技術強化了信息傳遞的互動性,正在創(chuàng)造其他形式的媒介新形態(tài),比如人工智能助理可以根據用戶的認知水平,量身定制用戶需要的優(yōu)質內容,甚至以擬人化形象向用戶提供服務。

只是站在媒體的立場上,新技術的革新是創(chuàng)造性的,也可能是摧毀式的。尤其是在新基建已經成為新的社會浪潮時,在新的語境中黯然落幕,還是順應潮水的方向找到新的增長空間,顯然是媒體業(yè)必須做出的選擇。

人工智能是敵還是友

新技術終歸是一把雙刃劍,在算法重構內容生態(tài)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并招致了種種非議。

比如算法有沒有價值觀,倘若缺少人工編輯的干預,是否在流量的推波助瀾下,內容生產被引至刻意吸引眼球、生產低價值內容的歧途?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曾在《改變中的新聞編輯部》的研究報告中談及:“數字時代網絡觀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膚淺內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內容的生產能力!

新技術周期下的媒體行業(yè):5G和AI探路新趨勢

對此,百度創(chuàng)始人李彥宏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演講中表示,算法更應該去主動了解用戶的高級目標,而不是追隨用戶本能的喜好。

上海報業(yè)集團社長裘新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的演講中,以第一視角向外界講述了傳統(tǒng)媒體所遭遇的瓶頸,以及對于新技術的開放態(tài)度。

作為國內家喻戶曉的媒體集團,上海報業(yè)不缺少解放日報、澎湃新聞、界面等主流媒體陣地和現象級的傳播平臺,卻始終沒有形成體量上能夠真正與商業(yè)性新聞客戶端相抗衡的平臺級項目。

不過,上海報業(yè)集團的選擇是與技術伙伴合作,圍繞媒體鏈條中的采集、生產、分發(fā)、接收、反饋等編織成了20個“智媒體”運營場景,試圖探索出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中最有可能的應用,并嫁接出果實:

智能融媒體中心打造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一體化新聞生產分發(fā)平臺,將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全流程結合,智能輔助、人機協作、智能化生產同時并行,有限的人力被配置到深度調研等內容生產核心領域;

通過深度解構視頻內容,以智能決策廣告插入的方式,將視頻內容與商品信息進行結合,顛覆了傳統(tǒng)的廣告形式,讓廣告具備可觸摸的實景感,并憑借可互動、趣味性和體驗感強等優(yōu)勢,使流量商業(yè)價值最大化……

新技術周期下的媒體行業(yè):5G和AI探路新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報業(yè)并沒有盲目追求新技術,而是強調了作為媒體的態(tài)度:“面對顛覆性的技術時代,我們要始終保持定力,避免一味追求最新、最尖端的技術。要把傳播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的標準!

上海報業(yè)的探索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媒體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所糾結的不應該是敵友的問題,而是與新技術加速接軌,同時避免對新技術的盲從。

AI、5G的全方位賦能

當媒體業(yè)遇到新基建的時候,做出行動的儼然不只有媒體從業(yè)者,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yè)也紛紛拋出了橄欖枝。

比如5G與媒體業(yè)的融合方面,中國聯通代表的通信運營商正推動媒體業(yè)進入全媒體、全場景、全聯通時代,通過云、網、邊、端、業(yè)的協同,以及VR、子彈時間、多自由角、三千兆網絡、融媒體平臺、泛智能終端等創(chuàng)新能力,為用戶帶來沉浸感的服務體驗,驅動媒體業(yè)內容采集、生產、分發(fā)等流程越來越高效。

再比如高通中國區(qū)董事長孟樸在演講中指出,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眼中“媒介即是萬物”的時代已經到來,5G帶來了全新的信息處理、全新的信息分發(fā)。在5G直播背包等新技術的賦能下,終端的形式也在不斷變遷,從智能手機延伸到了各行各業(yè),5G、云和AI的融合將對采、編、播、傳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作為新基建BATH梯隊中人工智能擔當的百度,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的壓軸演講中,百度CTO王海峰推出了面向媒體行業(yè)的智能媒體中臺,以賦能者的姿態(tài)給出了幫助媒體業(yè)轉型升級的一體化方案。

新技術周期下的媒體行業(yè):5G和AI探路新趨勢

其中最底層是媒體云平臺,涵蓋存儲、計算、網絡等基礎設施;中間層是媒體AI中臺和媒體知識中臺,前者包括智能創(chuàng)作、智能視頻和百度的AI能力引擎,后者包括跨模態(tài)檢索、跨模態(tài)推薦和媒體知識圖譜;最上層是智能化的應用場景,類如智能策劃、智能采編、智能審校和AI主播。

進一步延伸的話,百度智能媒體中臺的應用場景,所瞄準的正是媒體業(yè)與人工智能融合中的四個典型痛點:

智能策劃可以實現海量信息匯聚,實時發(fā)現熱點,智能化進行專題深度挖掘;智能采編提供了快速生成、關鍵詞預測、聚合協作等多模AI技術加持的工具;智能審?梢悦爰壨瓿墒f字的審核,傳統(tǒng)方式平均需要一個人3.3天的時間;同時百度還打造了多種類型的AI主播,能夠應用于多種場景,大幅提升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

可以看到,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媒體業(yè)并不孤立,通信運營商們架起了連接媒體與用戶的“高速公路”,高通等終端企業(yè)給出了萬物皆媒介的解決方案,百度為主人工智能企業(yè)深入到策、采、編、審、發(fā)的全流程,開啟了內容生產的全壘打模式,以智能媒體中臺的形式幫助媒體向內容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轉型。

媒體行業(yè)與科技企業(yè)的跨界合作,正在以進取的姿態(tài)擁抱新基建的紅利。

寫在最后

20世紀末的時候,一篇報道的問世還需要新聞線索、采訪、整理、協作、編輯、校對、排版、印刷、配送等十幾個環(huán)節(jié),最快也要隔日才能抵達讀者。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所有的流程都已經被重塑。

傳統(tǒng)媒體業(yè)可能是被互聯網改造最徹底的行業(yè)之一,并且出現了多次歷史性的轉軌:門戶網站奪走了用戶,資訊平臺分走了流量和廣告,就連記者和編輯也開始批量向自由職業(yè)轉行,用“摧毀性創(chuàng)新”來形容似乎并不為過。

如今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術正在推動媒體業(yè)的又一次轉軌,再一次面臨著生死攸關的抉擇。有所不同的是,之前的幾次轉軌,互聯網多半扮演了野蠻人的角色,這一次百度們要做的是賦能者。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