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云從科技IPO獲批,資本退潮后,AI獨角獸們的困境

原創(chuàng) 智物科技評論

世界范圍內AI公司鮮有獨立上市者,還沒有能夠獨立發(fā)展成為巨頭的玩家

文/智物

在幾經周折之后,國內AI第一股的爭奪終于落下了帷幕。7月20日,上交所發(fā)布科創(chuàng)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云從科技獲準通過。

放眼全球,在Facebook、谷歌、蘋果、阿里巴巴、騰訊的鐵幕之下,AI的浪潮還沒有創(chuàng)造一個肚皮的巨頭平臺。

按照流程,完成接下來的詢價、路演、定價后,云從科技就可以正式敲鐘上市了,不出意外的話,云從科技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獨立上市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yè)。

由于具備中科院背景,且是行業(yè)內首個參與承建三大國家平臺的公司,云從科技被業(yè)內冠以“人工智能國家隊”的稱號。在國內“AI四小龍”中,云從科技成立時間最晚,卻是最早完成上市審批的公司,這對于國內AI行業(yè)而言無疑是一支有效的強心劑。

此前的7月2日,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被終止上市審查,其間原因猜測紛紛。

不過,云從科技的招股書中也清晰地表明著這家公司目前面臨的虧損問題。云從科技并不是個例,虧損問題同樣困擾著這個行業(yè)里的每一家企業(yè),如今AI行業(yè)的競爭格局,與其說是比拼誰掙的多,不如說是比拼誰虧的少。

資本退潮后,AI獨角獸們的困境

2006年,谷歌以17.75億美元的報價收購了Youtube,中國的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公司仿佛看到了前進的方向,紛紛涌入網絡視頻運營的賽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一年,中國AI領域論文發(fā)表總量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直到十年后,國務院發(fā)布了“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將人工智能列為“十三五”重大工程。一夜之間,資本力量開始競相涌入AI領域,這一年中國AI企業(yè)融資規(guī)模相當于2000到2013年間總融資之和。

在投資人看來,人工智能勢必會掀起一番浪潮,人工智能行業(yè)也一定會誕生出谷歌、甲骨文一樣的科技巨頭。

如果從90年代初商用互聯網公司誕生算起,到2010年互聯網大范圍普及,互聯網行業(yè)用20年的時間才迎來了紅利期。但資本市場等不了20年,他們寄希望于人工智能行業(yè)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轉換,并得到投資回報。

投資人與行業(yè)公司之間的矛盾,在2019年迎來了爆發(fā)。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共發(fā)生126起退出事件,數量僅為同時期退出事件的5%。

而到了2019年,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數量和金額都迎來了斷崖式下跌。上半年僅完成30起融資,同比下降45.5%,融資總額達50億元,不足去年同期的40%。

人工智能行業(yè)此時不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行業(yè)內沒有如愿出現谷歌一樣的巨頭,大批公司倒閉,剩下的公司發(fā)展得也舉步維艱,人工智能行業(yè)進入了第一個寒冬。

經歷了2019年的大浪淘沙,無數跟風熱點概念的AI創(chuàng)業(yè)公司破產倒閉,互聯網巨頭們也開始從AI領域里撤資離開,只剩下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少數公司憑借自身掌握的核心技術堅守在賽道上。

輸血還是造血?

眼看在一級市場中無法得到幫助,國內AI企業(yè)紛紛轉向,寄希望于得到二級市場的資金幫助。

于是在2020年,一場浩浩蕩蕩的AI企業(yè)上市潮打響。

最早做出動作的曠視科技,早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就開始在港交所謀求上市,但隨后因被美國拉入“實體清單”而未能完成上市流程。

或許是受到了曠視科技的影響,國內AI企業(yè)都開始備戰(zhàn)科創(chuàng)板。

2020年11月,云知聲和依圖科技的科創(chuàng)板上市申請相繼獲得受理。但僅僅3個月后,云知聲就主動撤回了科創(chuàng)板的上市申請,有消息認為該事件的原因與此前云知聲疑似虛假披露市占率有關。

在今年7月,依圖科技也對外宣布終止IPO,有媒體報道依圖科技正接近完成第三輪裁員工作,整體裁員規(guī)模超70%,最終要削減到200-300人左右。

另一家AI公司商湯科技沒有正式披露過上市計劃,但據知情人士透漏,商湯科技正在秘密進行A股和港股的雙重上市計劃,但進展十分緩慢。

在此背景下,云從科技幾乎承載著國內AI獨角獸企業(yè)成功上市的全部希望。

與其他公司相比,云從科技的造血相對較強,對于技術應用落地,尤其是平臺型技術應用的建設也更具經驗。

成立于2015年的云從科技,最早從事于人臉識別領域,逐漸拓展到跨境追蹤、車輛追蹤、姿態(tài)追蹤,成立之初的云從科技依靠自身最擅長的圖像識別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里迅速打開了市場。

在圖像識別領域里取得行業(yè)認可后,云從科技開始向銀行、安防和民航等行業(yè)展開布局,在金融領域里,云從已經為包括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在內的400多家金融機構和全國超過十萬個銀行網點提供智能服務。

在細分行業(yè)內取得成功后,云從科技開始嘗試建設平臺型應用。在民航領域中打造了“飛鳳平臺”,在安防領域中打造了集合區(qū)域安防布控、生物特征識別、OCR識別在醫(yī)療領域的“輕舟平臺”。

雖然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定位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云從科技的虧損問題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

盈利困局,AI能不靠臉嗎?

云從科技的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2017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0.64億元、4.48億元、8.07億元、7.55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1.24億元、2億元和17.36億元、7.2億元,目前尚未實現盈利。

這不僅是云從科技的難題,也是全球AI行業(yè)需要面對的問題。人工智能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盟秘書長安暉發(fā)表的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tài),中國AI產業(yè)鏈中90%以上的企業(yè)也處在虧損階段。

究其原因,人工智能行業(yè)的基礎科研屬性顯著,在這類行業(yè)中,為保證持續(xù)具有核心競爭力,企業(yè)必須要不計成本地投入研發(fā)資金,以云從科技為例,2018年-2020年,云從科技的研發(fā)費用分別是1.5億元、4.5億元、5.8億元,占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高達30.61%、56.25%和76.59%。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研發(fā)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吸收新鮮血液,這類公司在股權激勵上往往也不惜重金,云從科技在其招股書上表示,2019年出現的巨額虧損主要原因在于該年度支付股份的費用高達13億元。

如此高額的投入,讓外界認為AI行業(yè)很難實現盈利,甚至連上交所對此也抱有懷疑態(tài)度。

在今年3月,云從科技就接受過一輪監(jiān)管詢問,其中問題包括持續(xù)虧損、主要產品、銷售模式、核心技術,以及補貼等內容,多家AI公司都是在此環(huán)節(jié)受阻,最終不得不終止IPO。

盡管云從科技即將擁有“國內AI第一股”的光環(huán),但能否打破盈利困境,提升經營業(yè)績,仍是云從科技未來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云從科技還面臨著互聯網巨頭角逐AI領域、傳統行業(yè)廠商轉型AI等競爭風險。

今年3月,借勢“人工智能”概念的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資金達239.4億港元,成為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里最大的一筆融資。以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資源上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他們的加入無疑會給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繼續(xù)加碼。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