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小心有人用你的“臉”申請貸款!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需要用到人臉識別,回家小區(qū)門口要刷臉、上班打卡要人臉識別、支付刷臉等等。正因為人臉識別的普及,也讓不法分子抓住了機會。

這不,前段時間一女子因身份證丟失突然名下多了萬元債務,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在家中,為何莫名背負萬元欠款?

事情還得從2019年某天說起,人在家中坐的王女士突然收到銀行的電話,電話里工作人稱王女士在銀行貸了一萬多塊錢到現(xiàn)在還沒有還,并告訴她不會弄錯,確定是在她人臉識別后辦的卡再貸的款。

對此王女士一臉蒙圈,自己根本沒有借過這個錢又何來的還錢。在銀行的多次催促下,王女士并沒有理會。最后銀行忍無可忍,一紙訴狀將王女士告上了廣州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

銀行提供的證據(jù)顯示,王女士先是在現(xiàn)場填寫了開戶簽約申請表,隨后又在STM自助柜上通過了人臉識別認證,自主辦理了借記卡業(yè)務,并開通了銀行手機功能。

在辦理銀行卡一個月后,王女士通過線上手機銀行向銀行借了上萬月的借款,銀行也如約將款項打到了該賬戶里。此后,她就消失不見了,也沒有還過款。

對于銀行的說法,真正的王女士回應:自己的身份證在辦理借記卡、貸款的前兩個月就已經(jīng)被盜丟失了,并且已經(jīng)去銀行申請掛失了,怎么可能還會在該銀行貸款呢?自己沒有貸過款不應該由本人來還這個錢。

可銀行卻堅持認為應該由王女士歸還借款,理由是:人臉識別核驗通過了,說明就是她自行開戶辦卡的。

隨后,王女士向法院申請對銀行提交的開戶簽約單上的客戶簽字筆跡進行鑒定。同時,還申請法院向通訊公司調(diào)查涉案借記卡開卡、借款簽訂合同時預留號碼的用戶信息。

經(jīng)鑒定,確認客戶簽字的筆跡并非王女士本人簽署、預留的手機號碼也并不屬于王女士名下。也就是說,銀行貸款雖然通過人臉識別、手機驗證等不同方式對客戶進行了驗證。但是王女士的身份證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丟失并掛失了,也就是說王女士有無法作案的證據(jù),而且銀行也不能提供“王女士”在初次辦理借記卡進行人臉識別對比時的全部影像源。

最后法院駁回銀行的訴訟請求,王女士不需要對此借款負責,具體損失則由銀行自行承擔。

銀行的人臉識別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起很多小伙伴的恐慌,擔心自己哪天也會莫名背負巨額欠款。

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呢?

小黑猜測,應該是不法分子看到自己的長相與王女士的身份證上相似,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沒想到銀行人臉識別真的通過了,冒用王女士的名義借了款。

那銀行的人臉識別系統(tǒng)還能好好的使用嗎?小黑覺得也不是不能使用,只是人臉識別審核的要求還有待提高。這就涉及到了人臉識別的標準值。標準值是判斷人臉識別能否通過的準繩,會對人臉識別的安全性造成影響。

但在實際使用中,方便與安全兩者是不能同時兼顧的。

在這個案例中,該銀行可能是為了方便客戶辦理業(yè)務而降低了人臉識別標準,沒想到卻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通過人臉識別真的拿到貸款的錢。

但如果真的要大幅提高人臉識別的安全度,就意味著要提高標準值,這樣一來通過率就會大大降低。因為人的面部細節(jié)在不同的場景下會有所不同,可能需要識別幾次才能成功,這樣就會降低人臉識別的效率。

所以說一個比較合適的標準值將直接影響安全與方便之間的關(guān)系。

其實,人臉識別也屬于個人信息防范的內(nèi)容,在小黑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到過關(guān)于人臉識別的法律條文,這里就不贅述了。

身份證丟了可以補辦,但人臉“丟了”就不是補辦那么簡單了。隨著人臉識別在生活中用到的越來越多,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臉識別不被利用,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都要關(guān)注的安全問題。

圖源:百度搜索、pixabay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guān)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nèi)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