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在撕裂中求前進:OpenAI最近的日子,屬實不太好過。

2024-03-12 09:08
新火種
關注

作者:小巖

編輯:彩云

伴隨著ChatGPT 火遍全球,OpenAI儼然成為了備受全世界關注的主角。因為有橫空出世的GPT-4,重磅炸彈視頻生成模型Sora等產品,OpenAI始終都是以行業(yè)霸主的姿態(tài)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正是因為OpenAI的強大輸出和核心競爭力,大家習慣將2023年稱之為AI元年。

不過,OpenAI的日子似乎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絲滑。作為AI領域的頭部公司,它身在明處,不僅要提防來自同行競爭對手的挑戰(zhàn)和沖擊(Anthropic發(fā)布最新Claude 3系列模型,據說已全面碾壓GPT-4),還要面對歐盟,英美監(jiān)管機構的調查。最近,就連馬斯克也要來湊一波熱鬧,對OpenAI和Sam Altman發(fā)起了起訴。除此之外,虎視眈眈的媒體們從來都沒停止過“挑刺”行為,各式各樣的版權糾紛也從未斷過。

圖片28.png

不得不說,OpenAI最近的日子著實不好過,畢竟,這頭把交椅的位置當真不好坐。

外患:前有監(jiān)管虎視眈眈,后有“鋼鐵俠”氣勢洶洶。

隨著AI的不斷崛起與發(fā)展,相應的監(jiān)管政策正在逐步完善。特別是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落地,進一步說明了大語言模型開發(fā)者將面臨一個更加嚴格的審查時代。對于OpenAI而言,也不會有例外。

就在今年2月29日,有知情人士透露,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審查OpenAl CEO Sam Altman的內部通信。SEC一直在向OpenAI的現任高管,前任高管以及董事索取內部記錄,作為調查該公司投資者是否被誤導的一部分。

事實上,這并非是監(jiān)管機構第一次對OpenAI展開調查。早從去年開始,英美兩國的監(jiān)管機構就著手調查微軟與 OpenAI 之間的合作是否存在壟斷情況。其CEO Sam Altman也因為涉嫌誤導投資者而受到審查。究其原因,是因為去年那場Sam Altman被OpenAI解雇的抓馬大戲實在出圈,赤裸裸的暴露出微軟與OpenAI之間所存在的,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而后續(xù)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坐實了一點:微軟的確把寶壓在了Altman的身上。

一旦有證據證明微軟與OpenAI之間的合作存在壟斷情況,那么監(jiān)管機構可能會對該交易是否抑制競爭展開正式的調查,并最終取消微軟與 OpenAI 某些方面的交易。據說,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監(jiān)管問題,OpenAl很可能在下個月任命幾個新的董事會成員。

同樣在2月29日,“鋼鐵俠”Elon Musk對于ChatGPT 主體 OpenAI發(fā)起起訴,稱其違反了他在2015年幫助創(chuàng)建OpenAI時同意的原則,同時被起訴的還有OpenAI的CEO Sam Altman。

圖片29.png

馬斯克的訴訟文件長達46頁,共計1.4萬字,包括一些曾不為人知的內幕細節(jié)。馬斯克在起訴中表示,OpenAI已經背離了其最初非營利及開源的使命,即開發(fā)技術以造福人類而不是利潤。如今的它并沒有像它成立時那樣試圖“造福人類”,反而專注于為主要投資者微軟“實現利潤最大化”。由于微軟大量資金投入OpenAI,使得OpenAI似乎成了微軟的私有開源產品。

當然,不排除馬斯克這樣做是有私心的,當年早早的離開OpenAI董事會,以至于現在沒有了話語權,而且馬斯克當年給OpenAI的捐助,在其后來成立盈利子公司時沒有轉化成相應的股份回報。加上去年3月,馬斯克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與OpenAI形成了競爭關系。

內憂:特立獨行的組織架構極有可能埋下隱患。

除了外部的挑戰(zhàn)和危機,OpenAI的內部也存在著問題,并非鐵板一塊。

照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OpenAI 的整體概況。這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工智能研究組織,旨在構建安全且造福全人類的通用人工智能 即AGI。截至目前,OpenAI已經成功開發(fā)了大型語言模型,圖像生成模型,視頻生成模型等多個產品。

OpenAI的隱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與眾不同的組織架構。

OpenAI本身是個非盈利性質的組織,但是,所有的辦公支出,研發(fā)成本,人員成本都是實實在在的支出和開銷。為了能夠在保留“非營利組織”核心的同時,還能夠籌集到足夠多的資金,OpenAI便推出了現在的OpenAI Nonprofit。

圖片30.png

顧名思義,OpenAI Nonprofit仍然是非盈利組織,董事會擁有OpenAI最大權力并成立了盈利子公司OpenAI LP,發(fā)行股份籌集資金,OpenAI LP不追求盈利,OpenAI LP股權結構設置上限,限制投資者和員工最大回報100倍,超出歸OpenAI所有。

2023年1月,微軟投資130億美元至OpenAI Global, LLC,占股49%。按理說,擁有如此之大的股權比例,意味著話語權比重極大。單就OpenAI的組織架構來看,微軟并沒有因此而獲得足夠的話語權,它甚至沒有足夠的理由進入董事會。這樣的結果本身就是極其割裂的,這也為去年OpenAI的人事變動埋下了伏筆。

圖片31.png

嚴格意義上來講,OpenAI(非盈利組織與盈利子公司)不是一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司,非盈利的組織董事會決定了組織的方向。截至目前,美國并沒有禁止非營利組織擁有盈利性公司的法律,但OpenAI很可能在未來面臨稅務,財務責任,私人收益方面的問題。

從ChatGPT到Sora,再到Claude 3,多模態(tài)大模型的發(fā)展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可令人意外的是,即便AI技術迭代如此迅速,熱度如此之高,AI公司的日子卻沒有因此而變得好過。即便是OpenAI,也要面對復雜的內憂外患,要面對包括網站訪問量下滑,運營成本高昂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當然,正所謂樹大招風。之所以站上了風口浪尖,也是因為OpenAI是業(yè)內影響力最大,最具有實力的那一個。

OpenAI所要面對的,既有來自英美兩國,歐盟機構方面的監(jiān)管挑戰(zhàn),國內國際權威媒體的質疑;又有前聯合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的起訴,更有來自前員工新組建的Anthropic的巨大競爭。不夸張的說,OpenAI前有懸崖峭壁,后有萬丈深淵,一步走錯,就會滿盤皆輸,無法收場。

人人都有一顆八卦心,大概全世界的看客都在看OpenAI后續(xù)將如何出牌,如何這些危機一一化解。 

       原文標題 : 新火種AI|在撕裂中求前進:OpenAI最近的日子,屬實不太好過。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