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CES上AI投籃機、AI手杖火了,AI硬件終于開竅了?

2025-01-13 10:30
雷科技
關注

實用,不炫技。

CES初版(豎版) (2).jpg

2025年1月7日-10日,CES 2025(消費電子展覽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今年CES的主題為「Dive in to Future」。而說到科技領域的Future,AI算得上是最能改變我們未來生活的方式。雷科技今年派出報道團,來到CES 2025展會上,與這些新硬件、新技術來了一場親密接觸,同時也觀察到了不少行業(yè)新趨勢。

WechatIMG132034.jpg

(圖源:雷科技現(xiàn)場攝制)

仍記得去年CES上討論度最高的是來自初創(chuàng)公司推出的rabbit R1,這是一款號稱「AI新物種」的人工智能硬件,軟萌兔子樣貌下的它藏著強大的AI功能。不過,當rabbit R1發(fā)售之后,用戶們帶來的評價卻遠不如展出時好,主要還是因為這樣的「新物種」,不僅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反而因不成熟的設計讓使用體驗變得糟糕。

但關于「AI新物種」的故事還在延續(xù),例如CES 2025上就展出了不少AI新硬件,與rabbit R1相比,不僅更有趣,還更實用。那么這些「AI新物種」能夠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嗎?

CES上的AI新硬件:不求全能,主攻新賽道

在過去的這一年時間里有不少初創(chuàng)公司都靠著「AI硬件」這一概念推出了各種花樣的產(chǎn)品,比如rabbit R1、AI Pin、PinNote等等。這些產(chǎn)品的特點就是深度融合大模型,主攻全能賽道。但說實話,雷科技體驗下來,這些產(chǎn)品似乎遠達不到它們所宣傳的效果,甚至還不如一臺AI手機體驗優(yōu)秀。

但CES 2025上展出的這些AI新硬件,似乎都拋棄了去年全能型的概念,主攻細分賽道,尤其是普通消費者較少關注的方向,這也使它們的產(chǎn)品更接地氣一些。

一、AI投籃訓練機器人:一個人也能練習投籃了? 

專注機器人訓練的Davy Robot公司在CES 2025上展示了一款名為Datic 1的籃球訓練機器人,它的最大作用是幫助用戶進行投籃訓練。

image.png

(圖源:X)

Datic 1由一個方形機器主體和一個可伸縮的機械臂組成,在需要進行投籃訓練時,用戶可以將它推到籃球架下方,Datic 1能夠伸出機械臂與籃球框進行接觸,自動完成組裝。在組裝完成后,機械臂能夠從投入的籃球框中回收籃球,再由機器本體的彈射裝置發(fā)回給用戶,以此進行重復的投籃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Datic 1內(nèi)建了豐富的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和視覺大模型數(shù)據(jù),能夠利用本體的傳感器確認投籃者的位置、距離,將籃球準確無誤地發(fā)回,減少用戶跑動回收籃球的消耗,滿足專項訓練的需求。

不過,就目前而言Datic 1還是存在一些實用性上的問題。比如,Datic 1必須與現(xiàn)有的籃球框進行組合,即便它的機械臂最高能延伸3米,但還是很難稱得上足夠方便,訓練者依然需要尋找到合適的籃球場地;此外,Datic 1的回收機制只針對能投入的籃球,假如訓練者投不進籃筐,那么還是需要自己回收籃球。

當然,作為一款簡易的訓練裝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確已經(jīng)降低了使用的門檻,與專業(yè)的訓練器械相比,它更加輕便、價格適中,對于入門愛好者而言還是非常不錯的。

二、Petal自然相機:用AI捕捉自然奇觀的特種相機。 

自然攝影是傳統(tǒng)攝影里的一大分類,攝影師通常需要攜帶多種焦段組合的鏡頭跋山涉水尋找奇妙的植物、昆蟲、鳥類攝影,而這些作品通常也帶有一些科普意味。在CES 2025上,一家名為Wonder的自然智能公司推出了Petal仿生相機,它的作用是能夠?qū)崟r捕捉花鳥昆蟲等,還支持圖片、影片直播。

Petal仿生相機內(nèi)置全新自然智能模型,它能夠在拍攝過程中直接識別、分析被攝物體的信息,并且在實時直播中給出具體的分析。另外,用戶甚至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與這顆「相機」進行對話,比如你需要記錄這只蝴蝶的信息,那么它就會自動生成一份報告+圖集;又或者是你想了解蜜蜂授粉的過程,Petal也會給出解釋。

image.png

(圖源:Wonder)

只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Petal其實和大多數(shù)的仿生相機相比也沒有太大的進步,例如影響規(guī)格上,Petal僅支持1200萬像素、4K視頻拍攝;偽裝上,與普通的綠植偽裝相機也相近。但Petal創(chuàng)新的自然智能模型算是非常有趣的一點,打通了視覺、自然語言交流、語音三個大模型的邊界。但實話說,相比起自然攝影,Petal仿生相機假如被定位為教學器具可能會更好。

三、WeWalk Smart Cane 2:讓GPT給視障用戶指路。 

前段時間,OpenAI為ChatGPT移動端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模型,用戶能有使用手機攝像頭將真實世界的事物與AI對話進行結(jié)合,從而獲得解惑、建議、指導等幫助。有人會問,假如用GPT來當盲人的眼睛,豈不美哉?

初創(chuàng)公司W(wǎng)eWalk在CES 2025展出的第二代Smart Cane智能手杖,首次加入了ChatGPT語音大模型。它能夠幫助視障用戶進行出行指引、生活建議等。這支手杖在硬件上也做出了一些優(yōu)化,比如增加了觸覺按鈕、揚聲器、麥克風和照明燈,其中照明燈的加入,能夠使視障用戶在夜晚行走時降低交通事故的風險。

image.png

(圖源:X)

簡單來說,WeWalk Smart Cane 2其實就是一個加入了ChatGPT的智能手杖,唯一的槽點是并沒有引入GPT最新的視覺模型,而WeWalk這家公司看起來似乎也沒有自主開發(fā)視覺模型的能力。這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WeWalk Smart Cane 2分為訂閱版和終身版兩個售價,前者為850美元+4.99美元/月,后者為1150美元。無論哪個版本,售價也要約合人民幣6000元以上,而訂閱版還需要每個月給OpenAI支付一筆訂閱費用。

整體來看,今年的AI新硬件們主打一個「百花齊放」,體育、自然、無障礙領域分別都有創(chuàng)意十足的產(chǎn)品登場。當然,除了這些有意思的AI硬件們,像是家電、智能穿戴、電視和PC領域也已經(jīng)徹底「Dive in(AI)」了,無處不在的AI身影,的確看起來要比去年的CES來得更加隆重。

從炫技到實用,AI硬件終于開竅了?

2024年被業(yè)界公認為「AI元年」,在最具影響力的CES消費電子展上,AI硬件也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亮相。Rabbit R1、AI Pin為代表的所謂「AI新物種」輪番登場,它們標榜著顛覆性的智能體驗,將AI技術視為核心驅(qū)動力。然而,消費者很快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遠沒有宣傳中那么美好。

image.png

(圖源:Rabbit R1)

這些硬件不僅功能單一,還極度依賴網(wǎng)絡,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如普通智能手機來得實用。AI硬件市場的第一次大考,似乎并未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市場研究機構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全球AI硬件市場規(guī)模達到2631億元,同比增速卻明顯放緩。消費者對這些「新物種」的興趣逐漸消退,一些產(chǎn)品更因為缺乏持續(xù)吸引力而在上市后迅速遭遇滑鐵盧。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于,廠商過度追求技術炫耀,忽視了AI硬件在實際場景中的落地能力。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廠商們不再盲目追求「全能型」AI硬件,而是開始專注于細分賽道,將AI技術深度融入傳統(tǒng)硬件產(chǎn)品,探索更貼近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這一變化,不僅是對市場反饋的積極響應,也是AI技術務實化的體現(xiàn)。

上述文章提到的Datic 1籃球訓練機器人、Petal仿生相機和WeWalk推出的Smart Cane 2智能手杖,從這些產(chǎn)品中可以看到,今年的AI硬件已經(jīng)不再是AI大模型的炫技舞臺,而是逐漸回歸到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核心的設計思路。AI在其中的角色,也從主導者轉(zhuǎn)變?yōu)橘x能者。AI硬件不再試圖替代傳統(tǒng)設備,而是通過優(yōu)化和增強傳統(tǒng)設備的功能,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image.png

(圖源:X)

例如,三星展示了其「Home AI」系統(tǒng),將家中的各類設備整合為一個智能網(wǎng)絡,提升用戶體驗。 此外,Nvidia發(fā)布了新一代GeForce RTX 50系列GPU,強調(diào)AI在圖形處理中的應用,提升產(chǎn)品性能。

在未來,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預計將有更多領域的傳統(tǒng)硬件受益于AI的賦能,而極度依賴大模型技術,甚至只能依靠大模型技術才能正常運作的「AI硬件」,必然會在市場里逐漸消失。我們常說,無論是什么樣的新技術,只有讓用戶不需要按照特定方式操作,但卻能感受到生活質(zhì)量提升的才是好技術,AI賦能傳統(tǒng)硬件似乎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來源:雷科技

       原文標題 : CES上AI投籃機、AI手杖火了,AI硬件終于開竅了?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nèi)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