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沒有誰,值4萬億美元!

2025-01-31 13:39
路財主
關注

2024年平安夜,我沒有得到1個蘋果,所以,就在12月25日圣誕節(jié),我“憤然”寫下一篇文章:

蘋果,就是美股最大的泡沫!

結果,后面的留言,是一堆人在跟我杠,說什么蘋果公司有多好,說什么美股有多好,我的看法太過時了,蘋果將是人類第一家市值達到4萬億美元的公司……

接下來,美股漲漲跌跌,從高點下跌,然后現(xiàn)在晃晃悠悠的又漲上去了,但是,請注意哈,蘋果公司可是在一路下跌的——實際上,就在我發(fā)文章的第二天,12月26日,蘋果創(chuàng)出歷史最高價,然后就一路跌到了現(xiàn)在。

蘋果雖然一路跌,但就整體而言,美股還是那只打不死的小強……    

我發(fā)文章說蘋果是美股最大的泡沫到時候,蘋果的市值高達3.9萬億美元,是美股一哥。

不到一個月時間里,蘋果的市值已經(jīng)跌至3.35萬億美元,而英偉達則勇奪市值一哥的稱號,目前總市值高達3.6萬億美元。

有人就憧憬說,雖然蘋果還沒到4萬億,但英偉達可以啊!

畢竟,以英偉達現(xiàn)在3.6萬億美元的總市值,隨便漲10%就到4萬億美元了,而眾所周知的是,自2023年Chat GPT發(fā)布以來, AI時代,10%這樣的漲幅和波動性,對英偉達而言不就像玩兒似的?!

然而,按照我的看法,當前階段這個世界,根本不配有4萬億美元的公司。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值4萬億美元!    

先來說一下,4萬億美元是一個什么概念?

2023年,日本的GDP大約是4.2萬億美元,超過4萬億美元就相當于說,某個上市公司的市值抵得過有1.3億人口的世界第四大經(jīng)濟體。

如果拿某個經(jīng)濟體比較還不夠合適,那就拿美國GDP和世界GDP的規(guī)模來比較好了。

以大多數(shù)有效的估值指標來衡量,2000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就是美國股市這250多年的頂峰時刻。

就在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最頂峰的2000年3月份,和今天的英偉達非常類似,當時“賣鏟子”的思科,2000年3月份最高估值達到了5500億美元,與此同時,掌握著聯(lián)網(wǎng)入口電腦操作系統(tǒng)的微軟公司,類似于今天的蘋果公司,當時市值巔峰,也同樣是5500億美元的市值。    

2000年的美股市場上,也就只有思科和微軟這兩家公司的市值最高,是同一個級別的公司,大致類似于今天的蘋果、微軟和英偉達,是同一個級別的公司。

2000年的時候,美國和全世界的GDP分別是多少呢?

10.3萬億美元和33.8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當時最大市值公司,大約相當于美國GDP的5.3%,世界GDP的1.6%。

現(xiàn)在呢?美國2023年的GDP是28萬億美元,世界GDP是106萬億美元。    

好吧,你說現(xiàn)在是新時代、新氣象,所以最高市值公司占美國或者全球GDP的比例就應該更高一些,那我依照2000年的標準,比例給擴大1倍行不行?

當年的思科公司,是網(wǎng)絡硬件第一供應商,和今天的英偉達地位絕對一致,而當年的微軟公司,是主流視窗操作系統(tǒng)供應商,比今天蘋果的壟斷性還要強得多……

按照美國GDP比例擴張一倍,那就是相當于美國GDP的10.3%或者世界GDP的3.2%。

當前美股最高市值公司應該在3萬億美元左右,按照世界GDP的比例擴大1倍,當前美股最高市值公司應該在3.4萬億美元左右。

但這兩個數(shù)字,距離4萬億美元都還有不小的距離……

更何況,當年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只有思科和微軟兩家公司,現(xiàn)在,超過市值3萬億的,已經(jīng)有3家公司(蘋果、英偉達和微軟),而且后面還有谷歌、亞馬遜這兩家超過2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如果把這5大科技巨頭的市值加起來,總市值將超過15萬億美元,幾乎抵得過中國的GDP,相當于世界GDP的1/7。

再往前推,1970年的時候,全部美股總市值也只有8000億美元,比起來讓人唏噓感慨,2000年3月份的時候,美股總市值大約在14.3萬億美元,而現(xiàn)在,美股總市值是60.3萬億美元!

如果按照美股總市值規(guī)模來擴張的話,2000年3月份美股的總市值14.3萬億美元,最大市值公司5500億美元,那么現(xiàn)在美股總市值60.3萬億美元,理論上說,美股的最大市值公司應該在2.3萬億美元附近……

所以,我這里就提一個“片面且武斷”的觀點,那就是——

不論是蘋果或者是英偉達,現(xiàn)階段總市值都很難超過4萬億美元。    

如果他們的總市值接近4萬億這個位置之后呢?

那就只能掉下來唄!   

       原文標題 : 沒有誰,值4萬億美元!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