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人都用不了的Manus:AI「奇跡」,與虛假的技術突破
3 月 7 日,號稱「全球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 Manus,被全球 AI 圈最主要的社交平臺 X(原 Twitter)凍結了官方賬號,Manus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隨后回應稱:
初步觀察表明,此次凍結可能與第三方提及加密貨幣詐騙有關。
翻譯僅供參考,圖/ X
往前一天,一個名為 Manus 的新產(chǎn)品發(fā)布即巔峰,迅速刷屏了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從小紅書到微信公眾號、到抖音,大量的自媒體內(nèi)容都在討論這個號稱「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 AI 產(chǎn)品。甚至,二手平臺上一個邀請碼都被炒到了上萬元。
「炸醒整個 AI 圈」「一夜封神」「顛覆 AI 技術」「智能體的 ChatGPT / DeepSeek 時刻」這些鋪天蓋地的內(nèi)容之中,似乎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又一個 DeepSeek。誠然,AI 智能體(AI Agent),幾乎是全球 AI 行業(yè)的共識,這一點沒有疑問。但細究之下,雷科技發(fā)現(xiàn),這次的熱潮明顯透著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99% 的人用不了,Manus卻火遍了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
Manus 的傳播速度異常驚人,幾乎是在一天之內(nèi)就席卷了中文新媒體,并且第一波內(nèi)容極為相似——話術高度接近,核心信息點如出一轍,甚至連社交平臺上的討論節(jié)奏都顯得過于整齊劃一。
這種近乎「控場式」的疑似營銷打法,與真正的技術突破帶來的自然傳播規(guī)律截然不同。再加上極少數(shù)的內(nèi)測邀請碼被炒至高價,讓人不得不懷疑,這究竟是一款真正革命性的 AI 產(chǎn)品,還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市場行為?
圖/小紅書
更讓人困惑的是,絕大部分用戶實際上都沒能得到所謂的「邀請碼」,官方僅通過一系列展示視頻來演示其能力,而真正拿到體驗權限的用戶少之又少。所以盡管 Manus 號稱作為「通用 AI 智能體」具備完整的任務執(zhí)行能力,能夠從思考到行動一步到位,但其實際可用性卻未得到驗證。
不過這也只是關于 Manus 大量批評中的一環(huán),套殼、高成本以及實際體驗中的問題還有很多。而「全球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口號,似乎也一下子重新定義了 OpenAI Operator、Claude Computer Use、智譜 GLM-PC 等早先推出的「AI 智能體」。
圖/智譜
吊詭的是,Manus 的官方介紹對這些競品只字未提,仿佛這個賽道里只有它一騎絕塵。
這種刻意制造「全球首創(chuàng)」概念的(疑似)營銷手法,反而讓人對其真實技術含量產(chǎn)生疑問。更遑論,這款看似面向海外用戶的 AI 產(chǎn)品,即便在 AI 圈最活躍的全球社交平臺 X 上,也只有中文用戶在討論它:
完全不同于 DeepSeek 所造成的全球性討論。
神秘的 Manus,并非你的第一個 AI 智能體
「現(xiàn)在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大模型不只是對話,更多是要思考怎么去做一些行為,從 Chat 到 Act。」去年底,智譜董事長劉德兵在 Agent OpenDay 上這么說。
事實確實如此,從 Claude Computer Use 到智譜 GLM-PC,再到今年 1 月以來 OpenAI 上線的 Operator、Deep Research,AI 不再只能給我們一個回答,而是可以「動起來」,代替人類操作各種計算機工具來完成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
簡單來說,相比目前主流的「對話式 AI 助手」,需要通過「提問-回答」進行一步步的交互,AI 智能體更進一步,它不只是提供信息,還能理解任務、規(guī)劃步驟,并自主執(zhí)行,最終交付完整的成果。換言之,它更像是一個能獨立完成任務的「AI 員工」。
Manus 亦是如此。官方對它的表述是:「Manus 是通用 AI 智能體(AI Agent),它彌合了思想和行動:它不只思考,還會帶來結果。Manus 擅長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在休息時完成一切!
Manus 界面,圖/ X
在官方給出的用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旅行計劃」「深入分析股票/財報」「采購報告」等等,點擊就能「回放」Manus 的代理過程,就比如普通用戶可能相對普遍的需求——旅游計劃:
Manus 用例「回放」(加速 5 倍下),圖/ Manus
簡單來說,Manus 可以使用終端、文本編輯器、瀏覽器等各種工具,瀏覽各種日本旅游相關的網(wǎng)頁,甚至包括處理網(wǎng)頁的人機驗證,來獲取和處理信息。
這件事其實并不新鮮,OpenAI 此前上線 Operator 的時候也演示了旅游計劃制定、雜物購買等任務的執(zhí)行,雷科技也做過專門報道。而且不同于 AI 在本地控制 PC 進行「代理」,Operator 是通過在線虛擬機來完成一系列的代理,就像人類一樣通過鼠標點擊、文本輸入來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
Operator 代理買雜貨(未加速),圖/ OpenAI
這種策略的好處我們在報道中也說過:
「OpenAI 很巧妙地選擇了在云端運行瀏覽器,而不像 Claude Computer Us 以及智譜的 GLM-PC 智能體直接操作用戶電腦,容易產(chǎn)生「占用」「隱私」「環(huán)境」的問題!
Manus 也才采用了一樣的做法,直接在云端進行代理操作。比如有人就讓 Manus 尋找位于北京朝陽區(qū),價格、面積和區(qū)位合適的房子;還有測試 Manus 幫忙篩選了 100 份簡歷,并按照設定的標準給出排名;有人嘗試讓它幫忙制定旅行計劃,但反饋稱其執(zhí)行邏輯仍有很多問題。
事實上,在上述第一個測試中,Manus 給出了三套推薦購買房,其中最推薦的 是雙花園南里一區(qū)(14 1.91 平米、345 萬元)。但從貝殼找房的數(shù)據(jù)來看,雙花園南里一區(qū) 72 平米的房價就到了 490 萬元,139 平米的房價要到 680 萬元。
圖/ X、貝殼
只能說,Manus 推薦的房子最好是有。
而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少數(shù)分享的結果來看,Manus 也并沒有體現(xiàn)出超越現(xiàn)有其他 AI 智能體的能力,也就是大家說了很多次的「實習生」水準。
而在 Manus 的官方宣傳中,它被冠以「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稱號,仿佛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 AI 時代。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它之前,OpenAI Operator、Claude Computer Use,甚至 Cognition Labs 的 Devin(專注代碼工程),都已經(jīng)在 AI 智能體(AI Agent)領域進行了探索,并且部分已經(jīng)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如果說 Manus 是全球首個,那要么是故意忽略競品,要么是對「智能體」這個概念做了重新定義。一些自媒體號稱體驗了Manus(或者看了演示視頻)后,一驚一乍,大概率是沒有用過或者了解過國外的智能體(或者是不懂裝懂,又或者是懂裝不懂?)
反常理的爆火:自媒體比技術從業(yè)者先發(fā)掘「技術突破」
2022 年 11 月的最后一天,OpenAI 基于 GPT-3.5 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產(chǎn)品——ChatGPT,首先驚艷了一批核心從業(yè)者,然后再被行業(yè)大 V 以及行業(yè)媒體傳播到了更多關注 AI 的用戶。
首批非專業(yè)的 AI 愛好者用戶,在被驚艷后則把 ChatGPT 推向一個傳播上的小高峰,包括雷科技也是在 ChatGPT 發(fā)布一周后首批報道的國內(nèi)科技媒體之一,并迅速在公眾號實現(xiàn) 10 萬+閱讀。
而全球主流媒體和用戶關注到 ChatGPT,實際上還要等到 2023 年初,隨后才愈演愈烈。
圖/ X
不僅是 ChatGPT,事實上 DeepSeek 的爆火也經(jīng)歷了類似的傳播:
先由 AI 業(yè)內(nèi)人士熱議,逐步擴散到行業(yè)媒體;第一波用戶體驗和科技媒體報道形成熱度后,主流媒體再跟進深入報道,再擴散到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最后依靠實際技術力和用戶口碑獲得持續(xù)關注,形成長期討論。
而 Manus 爆火的路徑,卻與這些真正有技術含量、影響力足夠的 AI 產(chǎn)品截然不同,我們更多看到的還是(疑似)營銷驅(qū)動,而非產(chǎn)品和技術驅(qū)動。
(圖源:雷科技創(chuàng)始人羅超朋友圈)
從時間線來看,Manus 幾乎是在一天之內(nèi)突然「降臨」整個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從科技媒體、AI 圈內(nèi)人,到小紅書、B 站、微博的 KOL,所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同步發(fā)布關于 Manus 的內(nèi)容,其中不乏看似「用戶體驗」的筆記,但實際上更像是提前安排好的統(tǒng)一素材。
包括極度稀缺、炒到天價的邀請碼,這些(疑似)營銷方式,都更像是一家消費級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典型打法,而不像一家 AI 科技公司在發(fā)布一款真正有顛覆性的產(chǎn)品。
究其根本,也是因為所有人「FOMO」(害怕錯過)的情緒,不僅是無數(shù)投資人和企業(yè),也包括很多跪求邀請碼的非專業(yè)用戶,深怕錯過又一個「DeepSeek」。
但按照 AI 公眾號「特工宇宙」的說法,Manus 采用了 Claude 和阿里 Qwen 作為底層模型,單次任務消耗成本就要達到 2 美元左右。而且也有用戶反饋,Manus 目前的響應速度基本都在 20 分鐘以上,實際還要考慮在線虛擬機的成本。
從成本和商業(yè)模式來看,Manus 能活多久都是一個挑戰(zhàn)。
談不上技術突破,疑似營銷遮蔽了真相
疑似營銷炒作并不意味著產(chǎn)品毫無價值,Manus 之所以能迅速走紅,確實踩中了 AI 智能體的發(fā)展趨勢。但在當下,鋪天蓋地的夸張式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 Manus 的真實能力。
從技術上看,Manus 很難稱得上「全球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核心依賴 Claude 和 Qwen,能力上與 OpenAI Operator、Claude Computer Use 處于同一范疇。盡管它在交互體驗和任務鏈執(zhí)行上進行了整合優(yōu)化,但并未突破 AI 領域的技術天花板,更談不上開創(chuàng)一個新紀元。
圖/ Manus
更值得警惕的是,過度的(疑似)營銷包裝制造了一種虛假預期,使用戶誤以為 Manus 具備超越現(xiàn)有大模型的智能體能力。而從已公開的用戶反饋來看,它的任務執(zhí)行仍然存在諸多局限,遠未達到「自主智能」的程度。
而無論是炒作的「高價邀請碼」,還是整齊劃一的內(nèi)容宣傳策略,種種跡象表明,這更像是一場成功的(疑似)營銷戰(zhàn),而非一次 AI 技術的真正革命。
最終決定其成敗的,不是短暫的市場狂歡,而是長期的市場反饋、真實用戶口碑和技術驗證。一款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 AI 產(chǎn)品,才值得被認可,而不是依賴(疑似)營銷制造的短暫幻象。
當然了,Manus官方說,他們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看來很多“疑似營銷內(nèi)容”,都是自媒體用過后的自來水吧?問題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用過呢?
但我依然相信,AI 智能體(AI Agent)作為人類與 AI 之間的代理的趨勢不會變,隨著底層大模型的技術迭代、工具使用能力和生態(tài)的完善、產(chǎn)品體驗的細節(jié)打磨,AI 智能體一定會有更強的泛化能力。
來源:雷科技
原文標題 : 99%人都用不了的Manus:AI「奇跡」,與虛假的技術突破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chǎn)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