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機器人,怎么就炒不出“媽媽的味道”?
近日,網(wǎng)紅機器人“快手”Flippy被炒了個魷魚。
事情是這樣的:美國帕薩迪納的CaliBurger餐廳花6萬美元購買了一個名叫“快手”(Flippy)的機器人,專門負責給漢堡包翻面,可首次試水快餐領域的烹飪機器人,只干了1天的活,就被老板“解雇了”。
原因很簡單,“快手”動作太慢,無法應對蜂擁而來的人流的需求。此外,原本廚師在后廚時會互相交談制作進程,協(xié)調(diào)烹飪節(jié)奏,有了“快手”后,大家需要圍繞它的節(jié)奏來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負責給漢堡翻面的機器人“快手”
在烹飪領域,機器人炒菜已經(jīng)成為了許多企業(yè)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其將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烹飪技術相結合, 將烹飪工藝加上動作標準化并轉(zhuǎn)化為機器可解讀的語言,使得機器在設定好的程序語言中進行“自主烹飪”。
烹飪機器人可通過自身的鍋具運動機構、工具運動機構 、火候控制裝置和其他必要輔助裝置, 完成中國烹飪灶上工藝的基本動作,可自動完成烹飪過程, 從而實現(xiàn)烹飪的標準化與自動化。
現(xiàn)實的問題遠比想象中的多。貌似繁榮的智能烹飪市場,仍然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5大模塊,打造烹飪機器人
若想探究烹飪機器人為何做不出“媽媽的味道”,我們先來看看烹飪機器人是如何運作的。
一般來說,目前市面上的烹飪機器人在設計上主要采用模塊化的思路,烹飪機器人機械部分由五部分構成:鍋具運動機構、鍋蓋機構(含清洗、劃散機構)、中間出料機構、送料機構和爐具機構。
烹飪機器人機構布置圖
送料機構的作用是將各種原材料送入鍋具內(nèi),對于烹飪機器人自身來說,由于其自身的局限與菜肴的特點,必須先將原料、佐料及其比例預先備好,又因準備原料的工作是不在自動烹飪機器人機構設計的考慮范圍內(nèi)的,因此大部分機器人必須人工送料。
人工烹飪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烹飪過程中的翻炒。對于廚師來說,鍋具可以平面晃動、左右翻轉(zhuǎn),還可以做拋物線的運動。目前,烹飪機器人鍋具的運動,主要通過采用曲柄滑塊運動與旋轉(zhuǎn)運動的復合的方法來實現(xiàn),而在實際運用中仍然有多處雞肋。
在烹飪機器人具體運作過程中,其通過上、下位機兩部分構成的控制系統(tǒng)進行操控。上位機主要功能是向下位機發(fā)送控制命令,同時獲得下位機的反饋信息。下位機控制機器人上的電機、閥以及采集傳感器信息。上下位機通過串口進行通訊。
烹飪機器人工作原理圖
從工作原理上看,目前并未出現(xiàn)高智能化的炒菜機器人,這是指能自動實現(xiàn)菜肴品種識別、烹飪程序調(diào)用、原料自動投放、烹飪工藝自動操作等一系列動作, 并達到與人工烹飪水準基本一致的烹飪效果。
難以炒出的“媽媽的味道”
機器人炒菜如何達到人們所說的“色香味”俱全,或者展現(xiàn)“媽媽的味道”,這是當下眾多用戶對于烹飪機器人所關心的。而從市場表現(xiàn)來看,國內(nèi)市場一般的家用烹飪機器人仍處于“半智能半智障”狀態(tài),應用于商用服務的“愛可2.0”也無法完全脫離人工而自主運作。
基于目前烹飪機器人的發(fā)展情況,智能相對論分析師柯鳴認為,市面上的烹飪機器人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半智能化的“智能炒菜機器人”
從家用烹飪機器人來看,它的表現(xiàn)確實有所欠缺。家用烹飪機器人炒的是小鍋菜,眾所周知,家常菜的口感應該更為優(yōu)秀,而從操作表現(xiàn)上看,家用炒菜機器人存在著特定菜不能做、不能自動翻面、爆炒成分較低偏煮燉等情況。
智能相對論分析師柯鳴綜合了多家網(wǎng)絡銷售平臺發(fā)現(xiàn),對于家用烹飪機器人的評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戶本身會烹飪,因新鮮感嘗試機器人炒菜,對其評價多為“差強人意”;另一類則是用戶自身不會烹飪,用此方式代替外賣,對其評價則為“能吃就行”。
從商用烹飪機器人來看,其表現(xiàn)確實稍為優(yōu)秀。作為首臺中國菜烹飪機器人愛可2.0可以烹飪600多道菜肴,但是其研發(fā)者也坦言,愛可2.0烹飪前期仍需要大量人力參與、屬于程序化的烹飪模式。真正想做到“輕輕一點,即刻美食”的場景,仍然尚需時日。
2.難以真正滿足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市面上的烹飪機器人多以“多種菜譜可供選擇”,“滿足你的個性化需求”作為銷售噱頭,但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于美食的理解各不相同,不能及時深度學習的程序是難以滿足各類消費者真正的個性化需求的。
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以中式烹法為例,其常見的就有抄、烤、熏、烙、烘等四十余種方式,而每種方式又可以在烹飪中進行主觀上的隨意組合(根據(jù)烹飪?nèi)说膭?chuàng)造力和需求決定)。一個簡單的炒也可分為清炒、熬炒、煸炒等多個細別。
因此,真正的想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是相當困難的,從當下的家庭烹飪機器人來看,離“普遍個性化”仍有較大差距。
3.昂貴的應用價格
技術初落地之時,所有的產(chǎn)品都不便宜。烹飪機器人亦然。從家用烹飪機器人來看,目前的價格一般是幾千元到既萬元不等,價格較低的烹飪機器人存在菜譜少、以煮燉代炒、半智能化等問題,難以真正滿足用戶需求。
商用機器人功能更為完善,Moley公司推出全自動的烹飪機器人,可以根據(jù)分配的數(shù)量、烹飪的類型、飲食限制、卡路里含量、所需的材料、烹飪方法來進行操作。也可以按照菜譜,來對食材進行清洗、切割,按下開始鍵,機器人就開始做菜了。但是,這樣的機器人價格高達約62萬人民幣。
Moley烹飪機器人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chǎn)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