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能電視曝光 計劃6個月內推向市場
今年八月份傳聞華為造電視,如今恐要成真了!來自外媒AH的報道稱,華為即將進軍智能電視領域。線索來自一項商標保護文件,名為“華為AI Window”,標的物與液晶面板和智能電視有關,計劃6個月內推向市場。
四年前各大互聯(lián)網廠商進軍智能電視行業(yè),如今活的還算滋潤的就剩小米一家了,其他都在風口過后狠狠的摔傷。如今華為殺入智能電視行業(yè),是要全面壓制小米的節(jié)奏嗎?雙十一雙、十二戰(zhàn)場上華為手機銷量已經全面碾壓小米了,兩個國產大軍在智能硬件、IOT領域都展開了全面的競爭,華為此舉最直接的競爭對手還是小米。
兩家的愛恨情仇真的是剪不斷共纏綿。互聯(lián)網電視紛紛落馬了,華為為什么還要來做電視?能否后發(fā)制勝還是鎩羽而歸?疲軟的智能電視市場會攪出新的動力嗎?這些問題都值得好好探討一下。
為什么做手機的,也喜歡做智能電視?
近一兩年來彩電行業(yè)的態(tài)勢稍顯疲軟,但是品牌之間的競爭比大家想象的要激烈。相比于智能手機,彩電的歷史更久,技術沉淀帶來的壁壘也更多。國內彩電市場,日韓的索尼、夏普、三星、LG,國產的海信、TCL、創(chuàng)維、康佳、長虹,還有東芝、飛利浦、以及互聯(lián)網電視小米、樂視、暴風、微鯨、風行,大大小小加起來不比手機廠商少。
電視上的畫質引擎是最大的技術壁壘,但是隨著AI的應用,這一核心競爭優(yōu)勢也在慢慢淡化。以前用這塊大屏幕就看看電視劇新聞聯(lián)播,現(xiàn)在雖然主要也還在看這些,但和智能化、智能家居結合,能看的東西、能玩的東西變得更多了。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這面獲取信息的窗口變得更大了,更廣了!信息窗口既是流量窗口,既是數據窗口,既是資本窗口!
未來人們獲取信息的窗口分為三屏:手機屏、汽車屏、彩電屏。作為家居場景也是三大屏中最大的屏,自然未來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這些做小屏的,也想進入大屏來分一杯羹。不在于屏幕本身,而是屏幕所承載的信息。
智能電視正好是華為布局AI+IOT一個很好的載體,也是華為圈用戶圈流量的一個新的窗口。通過電視來連接一切智能家居設備,通過電視來承載一切智能生活的信息,也許回到家了我們并沒有那么依賴手機。而通過IOT業(yè)務帶來的巨量用戶數將讓華為擁有巨額的流量,將這些流量變現(xiàn)就可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快速發(fā)展。而隨著5G時代的帶來,IOT市場還會迎來再一次的爆發(fā)式增長。
華為做電視,目標明確,難度不小。
華為涉足彩電并不是簡單的擼起袖子就是干,畢竟面對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華為要做的準備還很多。雖然海思在盒子和電視芯片方面已經積攢了經驗,但還是不夠。供應鏈、渠道都要重新開發(fā),對于華為來說難度不小。但是很多方面華為又恰恰是最合適的,最有機會的。
有難度——手機、電視,屬性打大不同,幾乎要從零開始
電視不是快消品。一年換一臺手機的大有人在,可是一年換一臺電視機的基本不存在。
電視不是電子產品。液晶面板是電子制造業(yè),液晶和背光組建都是高精度的加工制造,頂多也就處理芯片和電子有些關系,但是一臺彩電80%的成本都來自于面板。它們并不會遵循摩爾定律。所以消費節(jié)奏也沒有手機那樣快。
彩電市場固有實力難以撼動。當年智能手機興起后,可是一大批互聯(lián)網品牌取代了傳統(tǒng)功能手機品牌。反觀智能電視市場,新晉并不能取代傳統(tǒng)電視品牌的霸主地位,更談不上占領智能電視市場,更多成為了智能電視發(fā)展的探路者與犧牲者。雖然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存在了諸多功能的相似性,但屬性還是有所不同,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也有所差異。比起智能手機的龐大的消費市場,智能電視的市場小得多了,原本的電視市場可以說是僧多粥少,且每家電視廠商的實力都不弱,地位不容易撼動,更別提超越。
彩電市場面板為王。智能手機興起時,對整機的供應鏈結構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也讓新興的智能手機品牌在供應鏈的選擇上,和其他手機品牌站在了相對平等的起跑線;反觀電視行業(yè),液晶面板始終是電視成本里的大頭,主要掌握在傳統(tǒng)彩電品牌的已有供應鏈中,供應鏈上的已有優(yōu)勢,都是新晉品牌所不具備,成為了它們的致命死穴。
彩電硬件研發(fā)需要經驗和人才。電視研發(fā)需要ID設計、光學模組、畫質調教、聲學等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如果全部把整個研發(fā)丟給代工廠,最終出廠品質會難以把控,而且這個調校也需要時間經驗的積累。
彩電供應鏈與手機基本沒有重疊之處。華為如果要做電視,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對供應鏈的把控。市場排名前列的品牌在面板資源、配件采購、代工成本方面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