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Neoverse全新計算平臺細節(jié)公布,劍指X86!
Neoverse計算系列平臺可以為客戶提供構建科技大廈所需要的“磚瓦”,而不再只是某一個單獨的IP核或互聯IP。
文︱朵啦
圖︱Arm
利潤豐厚的HPC(高性能計算)市場已經連續(xù)多年增長,該領域一直被少數玩家所主導。目前至少有三種架構的CPU可用于HPC任務,包括X86、Arm和Power——雖然Power已經日薄西山。隨著Arm架構處理器進入市場,以及AMD Epyc處理器的推出,英特爾絕對主導處理器市場的局面開始松動。亞馬遜等云計算龍頭已經推出基于Arm架構的自研服務器芯片,在其超大型數據中心中使用自研Arm架構芯片替代X86。
Arm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雄心一直不減。幾周前,Arm剛發(fā)布了下一代CPU指令集架構Armv9架構,近日又公開了ArmNeoverse V1 和 N2 平臺的產品細節(jié)。Arm承諾,與前代相比,N2,V1可為高性能計算與機器學習提供50%的性能提升。
新平臺完善Arm生態(tài)
目前Arm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科技公司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它低功耗的技術路線在移動互聯時代的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源于其所主導的龐大生態(tài)圈。前不久,以400億美元收購Arm的NVIDIA連發(fā)三款基于Arm IP打造的處理器,表達了對Arm生態(tài)的肯定。此次推出計算產品平臺是Arm對于自建生態(tài)圈的進一步完善。Arm為Neoverse產品構建平臺,使客戶可以通過平臺承載系統(tǒng),根據自身需求添加功能,獲得可定制的完整解決方案。以下為Arm公開的平臺產品細節(jié):
Neoverse V1:帶動高性能計算
圖:Arm Neoverse V1
Arm Neoverse V1 平臺是Arm強調性能優(yōu)先的新型計算系列的第一個平臺,也是Arm設計的首款支持可伸縮矢量擴展(SVE)的內核。Arm表示,V1可為高性能計算與機器學習提供 50% 的性能提升、1.8倍的矢量工作負載優(yōu)化、以及4倍的機器學習工作負載優(yōu)化。Neoverse V1 是Arm迄今為止設計過的最寬微架構,容納更多運行中的指令,支持高性能和百萬兆級計算等市場應用。Neoverse V1寬而深的架構,加上SVE功能將使其在單核性能和通過SVE延長代碼存活期等方面占據領先優(yōu)勢,并為芯片設計人員提供可實現的靈活性。
Neoverse N2:引領從云到邊緣應用的性能
圖:Arm Neoverse N2
Arm Neoverse N2 平臺是第一個基于Armv9架構的平臺,也是Arm的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旨在跨越從超大規(guī)模云到智能網卡和運行邊緣工作負載的用例。Arm表示,N2可為多樣工作負載提供40%的性能提升。相比于N1,Neoverse N2在保持相同水平的功率和面積效率的基礎上,單線程性能提升了40%。例如,在云端上提升 1.3 倍的NGINX,在 5G 和邊緣應用上提升 1.2 倍的DPDK 數據包處理。Neoverse N2是第一個具備SVE2功能的平臺,在諸如機器學習、數字信號處理、多媒體和5G等廣泛應用場景中,SVE2除了可帶來大幅性能提升外,還可保證達到SVE具備的編程簡易性及可移植性等優(yōu)勢。
圖:Neoverse V1和N2平臺對Arm的意義
對于媒體普遍關心的與最新X86處理器(如第三代AMD EPYC處理器)對比的問題,Arm表示,Neoverse在高可用性、可擴展性方面有優(yōu)勢。Neoverse能夠提供同等或者更高的單線程性能,因此Neoverse將擁有非常明確的定義和高可用性;此外,Neoverse在實現更多CPU內核數量支持和更低的能耗的同時,可以橫跨從高吞吐量計算到功率與尺寸受限的邊緣和5G應用場景,提供很好的可擴展性。Neoverse計算系列平臺可以為客戶提供構建科技大廈所需要的“磚瓦”,而不再只是某一個單獨的IP核或互聯IP。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