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專車到出行,意在分一杯羹?
這算得上是一次機遇嗎
曹操出行在2015年11月上線。經過3年多的時間,現在25座城市開展運營。作為傳統(tǒng)車企吉利旗下的網約車平臺,曹操與滴滴、Uber的加盟形式不同,其重資產的運營模式比較獨特。目前,平臺所有車輛均為自營,沒有私人和租賃公司的加盟車輛。早期的神州專車與首汽約車也均是采用這種模式,但現在二者均已開放了加盟,不再強調完全自營了。
曹操出行一直強調自營,背后的吉利集團是最主要的助力。作為傳統(tǒng)車企旗下的網約車平臺,曹操專車也是吉利車輛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自然不會愿意讓其它品牌的車輛加入平臺。當然,背靠吉利減少了曹操的資產運營成本,同時這種運營模式也讓其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畢竟,安全正是當下所有網約車平臺高度重視的核心問題。
但是,重資產運營存在可控優(yōu)勢的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弊端,例如擴張的效率。
“巨無霸”滴滴進入發(fā)展的低谷,給競爭者留出了充足的機會,而如何抓住這次機會,也成了眾多網約車平臺最先考慮的問題。目前,能看到部分網約車平臺正在擴大運力和全力獲客兩方面開始發(fā)力。
對于通過吸引社會車輛加盟形式的網約車平臺而言,通過給司機補貼、給乘客優(yōu)惠,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一定數量的司機加盟(增強運力),擴大用戶的規(guī)模。但曹操出行這樣的自營網約車平臺,每一輛車都需要自行購入,司機也需要專門招聘,在現在人車合規(guī)的行業(yè)規(guī)定下,想要短時間內新增大量運力并不現實。特別是曹操出行背后的吉利集團,也在面臨銷量開始放緩的局面,其目前最首要的任務顯然不是加碼曹操出行。
跟據吉利汽車上個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其2018年12月的銷量為93,333輛,較去年同期減少約39%,環(huán)比2018年11月的銷量,也減少了約34%。這一情況能否在2019年的一季度得到緩解,吉利汽車應該也心里沒底。
而從獲客能力方面來看,網約車平臺不斷燒錢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用戶使用習慣。經過這么多年的瘋狂燒錢,用戶使用網約車的習慣已經逐漸養(yǎng)成,而近期各平臺靠燒錢補貼產生的效果也早已沒有當初那么明顯。
當然,實施大幅優(yōu)惠依然能夠獲得用戶的青睞,只是“性價比”已經遠不如從前。同時,曹操出行此次升級的方向主要針對是一些小眾和細分市場,而在這些領域滴滴和其他網約車平臺已經有所覆蓋,同樣難言輕松占領市場。
對此,有出行領域資深分析師對懂懂筆記表示:“對于曹操出行這樣的小眾網約車平臺而言,它們與滴滴、優(yōu)步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錢而是積累。滴滴過冬確實給國內的各個網約車平臺帶來的一絲機會,但我們同樣要意識到,滴滴在有錢有人的同時,還擁有每天上千萬訂單所積累沉淀下來龐大數據,以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先進調度系統(tǒng)和機制,這也是目前滴滴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它的存在,讓滴滴擁有了異常強大的護城河,所以其他網約車平臺想要趁滴滴過冬實現彎道超車,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結束語
除了曹操出行之外,一汽、上汽等傳統(tǒng)車企近期也都推出了自家的出行平臺。有整機廠做為支撐,這些平臺均采用的是直營模式,這種重資產形態(tài)讓其在提升安全可控的同時,規(guī)模上也都受到了一定限制。趁著滴滴發(fā)展放緩,拓展新的業(yè)務渠道,或許能讓新平臺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想要彎道超車,無論是曹操出行還是其他傳統(tǒng)車廠的網約車平臺,從體量上來看都不太現實。
目前,以曹操出行為代表的一眾傳統(tǒng)車企背景的網約車平臺,在國內網約車市場中能做到的,還是行業(yè)規(guī)范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率作用。下一步,國內網約車市場究竟會有哪些變化?“冷”下來的市場環(huán)境能否讓各大平臺重新聚焦精細化運營,思考如何獲取更多用戶的信賴?都是各方要仔細斟酌的問題。(作者:懂懂筆記)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