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丨先行是的關鍵,新基建將塑造新型供應鏈
前言:
隨著2C端消費互聯網增速的明顯放緩,新一代革命則即將進入爆發(fā)期。在每一次科技革命中,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對創(chuàng)新和投資行為將造成很大影響。
傳統基建將向數字化基建轉型
傳統基建解決了物和人的連接,公路、機場的修建,給區(qū)域帶來繁榮的商業(yè);數字化新基建則解決數據的連接、交互和處理。
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新技術,作為數字產業(yè)化和產業(yè)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將給產業(yè)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新的生產體系和新的商業(yè)模式。
鐵路和高速公路是工業(yè)時代的基礎設施,信息時代,更多體現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算力、算法等基礎設施能力。
顯然,傳統基建是物理空間的基礎設施,提升了物流的流通效率,而新基建則是數字空間的基礎設施,目的是進一步提升信息流的流通效率。
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原有基礎設施體系的不適應問題更加凸顯,基于新時代新使命,基礎設施體系也必然要進行戰(zhàn)略性調整。
5G、數據中心、工業(yè)互聯網等領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資新基建,實際上是投資未來,服務長遠。新基建是圍繞科技這一經濟新硬核掀起的基礎建設浪潮,是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數字動力,為高質量發(fā)展蓄能。
基礎設施先行是贏在未來的關鍵
縱觀歷史上“技術-經濟范式”的轉移,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必要條件。因此這一次“新基建的目的非常明確,即通過為社會提供新一代基礎設施,加速中國新一代產業(yè)如產業(y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最終完成范式轉移,跨越收入陷阱。
以制造業(yè)為例,如果沒有新基建,產業(yè)互聯網的深度應用就是不可能的:包括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在線化(IOT);天量的存儲空間(數據中心);安全、高速、低時延的網絡(5G);對生產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智能化控制(AI),以及強大的算力支撐(云計算)缺一不可。
我國的基礎設施其實仍然在多個領域落后于發(fā)達國家,除了兩個領域:移動網速和寬帶網速。這個現象直接對應了在消費互聯網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如外賣、移動支付、手機游戲和短視頻中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從供應鏈角度理解新基建
按照定義,供應鏈是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yè),所形成的網鏈結構。而供應鏈的本質是互聯互通,即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無障礙無耗損的流通。
隨著供應鏈從發(fā)達國家內部擴展到全球,鏈接供應鏈的能力已經遠遠比版圖的大小和軍事能力更重要。
未來的全球經濟格局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大國間在貿易和科技間的競爭會愈演愈烈,誰能夠最先大規(guī)模應用新的最佳實踐模式將成為未來三十年大國競爭的關鍵。
在新范式中最重要的兩種實踐模型將是平臺化和基礎設施化,因為供應鏈包括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而平臺正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中心節(jié)點,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價值。
各種交易和服務平臺正在逐漸成為其行業(yè)的基礎設施,而成為基礎設施的平臺又會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進一步鞏固其平臺的地位。兩種模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正在成為新時代的最佳實踐模式。
借助新基建的東風,新一代“技術-經濟范式”將加速展開,新模型將逐漸取代舊模型成為共識,新生態(tài)將迎來蓬勃發(fā)展的窗口,帶動我國經濟徹底跨越收入陷阱。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