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流亡太空:人類文明的鑰匙,或許正被移交
無人化太空探索與空間站悖論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會感覺到好像有哪里不對:
第一,目前空間站中的宇航員都是百里挑一、擁有極高專業(yè)度的,如果空間站里的AI需要這么全能嗎?研發(fā)AI和訓練宇航員的兩種成本是不是產生了重疊?
第二,既然AI可以完成決策、記錄、調查、控制等等一系列工作,太空作業(yè)又非常辛苦和危險,我們目前需要研發(fā)的是不是能夠徹底擺脫人類的太空AI,而不是在太空中和人類共處的AI?
在以前關于NASA里AI技術的分析中,我們也提到無人化是太空探索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既然如此那空間站這種專門為了宇航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存在豈不是毫無意義?空間站AI更是一種悖論?
文明寶庫的鑰匙,
要被交到誰的手上?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腦洞開的再大一點……
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在幼發(fā)拉底河的下游,蘇美爾人在石碑和軟泥板上刻下了他們的楔形文字。從此知識與信息得以興起,一系列城邦在兩河流域逐漸興起,人類文明的幼苗開始感知到了風雨與陽光。
距今兩千多年以前,古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以帝國都域蘇薩為起點,建立了到小亞細亞沿岸以弗所城全程約2400公里驛道。橫跨歐亞非的巨型帝國也連接了三大洲的智慧,人類文明在不斷的流動和碰撞中產生進化。
而今天,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存在讓整個地球幾乎都不再有隔閡,人類獲取知識和信息從未向今天這樣如此容易,因而文明的征途才可以到達星辰大海。
我們都知道,因為有了文字,知識和經驗可以被更好的傳播,人類才能更高效的征服自然。因為建立起了驛道,信息的傳送更快了,政治統(tǒng)治的范圍才能擴大,權力才能夠更加集中。
有史以來,從泥板到紙張,再到電話和郵件,信息傳輸的速度一直在飛快的發(fā)展,唯獨在太空中產生了倒退。
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要移民火星,需要派遣一位絕對忠誠的首領,保證他不會因為天高聯合國遠而在火星上為所欲為;我們還要派遣足夠的技能人士,會治病的會修飛船的會開飛船的等等,以防在危急時刻來不及向地面發(fā)送信息;我們還要派遣各科教師、帶足書籍,否則我們的后代會徹底忘記原有的文明……
其實這樣看來移民外星根本不可能實現,光是功能性人才就會占滿大多數,根本沒幾個坑留給買得起船票的富豪們。太空探索可以是無人化,但如果太空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尋找人類的另一個棲息地,那么人的因素就必須被考慮在內。
但AI的存在,就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經過訓練AI可以完美復制人類社會的管理機制,而且不偏心不腐敗不貪戀權力。再也不用擔心火星市市長突然膨脹要帶著全火星的人脫離人類了呢。
同時當AI可以完成控制、維修等等工作后,外星生活也可以減少對基礎技能型人才的依賴,盡可能多的走向商業(yè)化。
最后,如果看過電影《外星旅客》的人會知道,我們與各個星球的距離非常遙遠,未來真的去往另一個星球,可能需要長達幾十年的飛行。到時候船上的乘客很可能需要利用人體冷凍一類的技術進入休眠,到時候掌控整個宇宙飛船的,只能是AI。
其實和空間站一樣,空間站AI是人類未來外星生活計劃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們所做的,也都只是非常遙遠的實驗而已。就像前文提到的CASE項目,負責人說未來這一項目會在外星基地上幫助人類,讓人類更好的在外星生活——但按照計劃,初步完成原型設計也是在2069年。但不管怎樣,從目前技術發(fā)展的趨勢看來。如果最后我們真的要流亡宇宙,在太空中守護人類文明的不僅僅有人類本身,還有AI。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再再次表達對庫布里克的崇拜。在《2001太空漫游》中有一個情節(jié),是宇航員在月球中找到一塊黑色石碑,雖然關于這塊石碑的含義有著很多解釋。但在這里,我們不妨把這塊石碑和幾千年前記載了人類最初文明的石碑聯系在一起——在征服宇宙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把人類文明寶庫的鑰匙交給了AI,當文明最初的守護者和文明最后的守護者相遇,或許就是故事的結尾。(作者:腦極體)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