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改名,距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
會給阿里帶來什么好處?
巨頭把旗下業(yè)務或子公司分拆上市并不鮮見,例如騰訊旗下的騰訊音樂、騰訊文學分別在港股、美股上市。
最出名的莫過于微博,2014年新浪將旗下的微博業(yè)務分拆,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WB就以20.24美元收盤,股價盤中一度漲超40%,新浪微博市值也因此達到41.18億美元,超過新浪(37.78億美元)3.4億美元。
螞蟻金服上市創(chuàng)造不了一個“新阿里”,卻能成為一個“小阿里”。
相比上面提到的幾個例子,螞蟻金服和阿里的關系要略復雜一點。在外界是“一家”人的它們,原本并沒有從屬關系。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時,招股書披露,根據雙方的協議,螞蟻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費,金額相當于螞蟻金服稅前利潤的37.5%;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阿里巴巴有權入股并持有螞蟻金服33%的股權。自去年9月24日阿里宣布收到螞蟻金服33%的股份,兩家才正式有了官方上的一個聯系。
可以說,這次股份交割,使得阿螞蟻金服上市后,對阿里的“增益”將會加大。主要在三方面:
首先,提升阿里的市值;根據過去的協議,螞蟻金服每年只是將利潤的大概4成交給阿里,客觀上會起到對阿里市值的拉動作用,可這種增益更多的是在利潤貢獻上。如果螞蟻金服上市成功,因為阿里對其進行了持股,只要螞蟻金服的市值表現良好,就會帶動阿里整體的市值,而不像以前只能通過“輸入”利潤的方式來拉升“爸爸”的股價。
根據2019年5月份阿里發(fā)布的財報顯示,2019財年,螞蟻金服支付給阿里巴巴集團的特許服務費和軟件技術服務費為5.17億元。按照37.5%的分潤協議計算,螞蟻金服稅前利潤或在13.79億元左右。以阿里2019財年人民幣934.07億元的凈利潤來看,這個增益其實并不多。
相反,如果螞蟻金服上市后市值能達到2000億美元,對阿里的帶動就很顯著了。以騰訊為對比,國內互聯網市值前五名中,騰訊擁有拼多多 16.5% 的股權,京東 17.9% 的股權、美團點評 18.1% 的股權。2020年期間,這些公司市值持續(xù)上漲,也間接帶動著騰訊的整體市值。
其次,融資打大仗;螞蟻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如今旗下已有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聚寶、網商銀行、螞蟻花唄、芝麻信用等子業(yè)務板塊。在3月份舉行的2020支付寶合作伙伴大會上,螞蟻金服CEO胡曉明宣布支付寶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開始聚焦服務業(yè)數字化的新戰(zhàn)略目標。
從支付寶、TechFin,再到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螞蟻金服一直在擁抱外界的變化。除了在金融科技、全球化賽道上發(fā)力,支付寶還要應對來自美團的“攻擊”,雖然螞蟻金服每次融資都是“大手筆”,可只有IPO后才能夠擁有穩(wěn)定可靠的資金來源保障。
對于現在的阿里而言,旗下的天貓對手有京東,淘寶的對手有拼多多,口碑的對手有美團。雖然阿里2020財年凈利潤達到了1492.63億元,可作為上市公司,為了給股民交一份好財報,也不能完全無視利潤的去“燒錢”大仗。讓螞蟻金服上市融資進行“戰(zhàn)斗”,則是一個最優(yōu)解。
最后,為全球化“鋪路”;印象里國內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強并舉,可在全球范圍內,支付寶影響力要遠大于后者,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螞蟻金服全球活躍的支付用戶超過12億人,國內約9億,海外約3億,支付寶已支持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線上交易。
螞蟻金服在海外擴張的策略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投資入股、并購,向海外互聯網企業(yè)輸出技術和商業(yè)模式。其實,對于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企業(yè),在異國獲取金融牌照的難度,遠比當地企業(yè)的門檻高。
除了投資并購,螞蟻金服也通過申請異國的金融牌照,來實現業(yè)務的落地。2019年5月,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商家服務(香港)有限公司獲得香港虛擬銀行牌照;2019年12月,螞蟻金服已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提交了批發(fā)許可證申請。
而且阿全球化策略中,螞蟻金服推出了eWTP,支持小微企業(yè)參與全球貿易。這也決定了,改名科技后,更有助于螞蟻在全球的發(fā)展。
對于市值6100多億美元的阿里而言,想要股價保持上揚的趨勢,提升螞蟻金服的地位,將其打包上市已迫在眉睫。單就輿論上而言,有了個螞蟻金服壓著美團一大頭,就大大緩解了外界的“偏見”。
無論是加速全球化布局,還是融來更多錢去打美團,這些“想法”最終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作為支撐。細數螞蟻金服近兩年的種種動作,無不指向著IPO。上市并不是一個必選項,也沒必要可以拒絕。螞蟻是否在近期上市,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時機到了嗎?分析了外部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天浩認為答案已非常明顯。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4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