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自動駕駛”再闖禍,自動駕駛只是車廠宣傳套路?

2021-08-19 09:18
我的極刻
關注

作為21世紀汽車行業(yè)的最大“風口”,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說是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

未來人們能不能放開雙手,放心地讓“汽車自己駕駛自己”,這或許是不少人心中最大的疑問和期待。但隨著一系列事故的發(fā)生,“自動駕駛”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越來越成為人們心中新的疑問。

那么,為什么前途如此“光明”的一項技術,卻讓人們開始擔心它的發(fā)展方向,用戶所擔心的,又是自動駕駛的哪些部分呢?

車廠的“自動駕駛”不是真的自動駕駛

其實,關于“自動駕駛”安全問題的討論,從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而這兩天發(fā)生的一場事故,則讓這個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8月12日,一位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人士在駕車行駛在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時,在打開蔚來ES8的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tài))時發(fā)生交通事故,不幸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與之前發(fā)生在蔚來汽車上的傷亡事故不同,這起事故的發(fā)生原因明確地指向了蔚來汽車提供的NOP領航模式,而最讓網友們憤怒的不是這一功能本身,而是蔚來在宣傳相關功能時的口徑。

或許小伙伴們已經注意到了,小黑前面每次提到“自動駕駛”時,都會加上一個引號,因為目前所謂的“自動駕駛”與它的字面意思毫無關系。它的規(guī)范名稱,應該是“自動輔助駕駛”。

▲ 蔚來的車輛手冊中也明確指出這一點

其實,從蔚來NOP功能的中文名稱,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目前的定位。

在蔚來官網的配置介紹中,NOP的中文為“領航輔助”。即便是全配包NIO Pilot,其中文也是“自動輔助駕駛系統(tǒng)”。

▲ 蔚來官網配置介紹

由此可見,目前蔚來的“自動駕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其實,不僅是蔚來沒有真正的“自動駕駛”,從業(yè)界領跑者特斯拉到蔚來的“小伙伴”理想和小鵬,都離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差之甚遠。

那么,現在所謂的“自動駕駛”究竟是在什么樣的位置上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張圖片來進行評估。

目前市場上所有量產車型上提供的相關服務,都需要駕駛員隨時準備接管車輛——不論是實際使用還是國家法規(guī),都明確了這一點。

根據目前通行的自動駕駛等級劃分方法,這樣的“自動駕駛”功能只處在L2級別,在駕駛中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輔助駕駛而已。

事實上,根據某知名車評人的實車測試,不論是特斯拉的NOA還是蔚來的NOP,在高速公路車流相對較少的場景中都有不小的“上墻”風險,更別提路況復雜的城區(qū)道路了。

因此,至少到目前為止,不論在駕駛什么車輛時我們都必須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試圖讓機器承擔我們的生命。

不是自動駕駛,卻宣傳成自動駕駛

關于這場事故,或許下面這個問題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車廠都說這不是自動駕駛,還有人把它當作自動駕駛呢?”

從小黑的觀察來看,這個問題的罪魁禍首,還是要歸結到車廠身上。

就拿此次發(fā)生事故的蔚來為例。早在2019年,蔚來的一位高管就曾發(fā)布了這樣一條微博:

在駕駛過程中,這位“高管”甚至有長達數秒的時間雙手都不在方向盤上,而是專心致志地吃著自己的美食。

此舉一出,雖然在評論區(qū)收獲了諸多用戶的批評。但一名高管在公開場合發(fā)布這樣的信息,顯然會對不明真相的用戶產生誤導。

其實,蔚來也好,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好,在宣傳自己的輔助駕駛功能時都會玩弄各種文字游戲,用“自動駕駛”直接指代目前只停留在L2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好讓不知情的消費者誤以為這是“真正的自動駕駛”。

在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官方應用、宣傳物料甚至銷售話術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許多這樣的例子。

▲ 不明確的標注,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誤解

根據目前傳出的新消息,這位因事故身亡的創(chuàng)業(yè)人士在購車前曾多次向蔚來的銷售詢問自動駕駛功能,“自動駕駛”也正是他選擇蔚來的核心原因之一。

從上圖可以看到,蔚來的銷售對用戶的詢問顧左右而言他,只是炫耀蔚來的銷售數據而已。

無獨有偶,遠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也在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宣傳上玩了不少文字游戲。

2020年10月,特斯拉上線了FSD的測試版。這套系統(tǒng)的全稱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讓不少司機誤認為特斯拉擁有可以讓車輛離開駕駛員自主駕駛的能力。

▲ 美國安全監(jiān)管機構已開始調查特斯拉輔助駕駛系統(tǒng)

對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怎么了解的普通消費者而言,選擇這些超出知識范圍的產品最重要的依據,往往就是品牌的宣傳與高管們的“背書”。

特斯拉的FSD如是、蔚來的NOP也如是,某品牌的“國內首款L4級別無人駕駛量產車”等等,都是一樣。然而,正是這些過度、夸大的宣傳,導致了駕駛事故的一再發(fā)生。

讓“自動駕駛”回歸正途,其實并不難

其實,L5級別的自動駕駛究竟能否實現,在目前都還是個未知數。小黑在之前的文章《L5無人駕駛到底行還是不行?》中,曾經提到過特斯拉、谷歌和華為相關高管的嘴仗。而在現實中,有更多關于目前常用的駕駛輔助系統(tǒng)解決方案漏洞的研究。

在目前擁有輔助駕駛系統(tǒng)的車型中最常用的傳感器系統(tǒng),是融合了激光雷達和攝像頭的傳感器方案。從原理上來說,這套系統(tǒng)就相當于整合了人類的眼睛和蝙蝠的耳朵,理論上似乎非常完善了。但最近,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相關研究團隊則發(fā)現了這套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系統(tǒng)的漏洞。

▲ 不規(guī)則的障礙物更容易被傳感器忽視

根據他們的研究,在道路上出現的不規(guī)則障礙物,甚至是正常使用磨損的交通設施如交通錐、水泥墩,都可能同時被激光雷達和攝像頭忽略。

當然,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小黑無意評價,但顯而易見的是,作為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新技術,存在漏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作為一項設計人身安全的新技術,消費者、車廠這兩個相關主體應該如何看待,則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小黑覺得,不論是用戶還是車廠,對自動駕駛的態(tài)度,歸根到底是新能源汽車廠商的互聯網屬性決定的。

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小黑之前所提到的“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依據往往就是品牌的宣傳與高管們的‘背書’”。

在傳統(tǒng)的消費模式中,線下體驗是購物行為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貨比三家、擇優(yōu)購買是人們選擇某款產品的最重要方式。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選擇商品的模式越來越傾向于主流觀點和意見領袖,這也就讓馬斯克的大嘴、蔚來某高管的微博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或許會有小伙伴說,即便是互聯網時代,試駕體驗也是人們購車時的重要參考,這和原來的購物模式沒有什么區(qū)別呀?

確實,線下試駕新能源汽車的用戶并不少,但對在互聯網中浸淫已久的極客,或活躍在各大論壇、資訊平臺的用戶來說,他們選擇產品的最大原因還是品牌。

不論是國外的推特還是國內的微博上,都活躍著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唯品牌論”者,“特孝子”之類的稱呼也正是出自他們之手。可想而知,他們正是品牌最忠實的消費群體。

在品牌端有不少這樣的用戶,而在自動駕駛這項功能方面,這類用戶也并不在少數。我們在推特上可以看到許多因為馬斯克而無條件信任FSD的用戶。

▲ 有不少用戶主動要求FSD功能

在這種互聯網思維的背后,還有一個原因至關重要,那就是相關規(guī)范的缺失。

正如小黑前文中所說,現在許多車廠會利用“自動駕駛”來“糊弄”用戶,讓他們以為現在的自動駕駛已經具有無需用戶接管的能力。如果只是在手機或電腦上進行這類夸大宣傳,后果還在可控范圍內,但在關乎用戶生命的汽車上進行如此宣傳,一起傷亡事故或許只是開始。

在這一點上,理想汽車的創(chuàng)始人李想對“統(tǒng)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的標準”的呼吁,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而且小黑覺得,這一標準涉及范圍越廣越好。不僅宣傳物料、企業(yè)行為方面需要規(guī)范,連銷售行為、媒體用詞也一樣需要規(guī)范。

只有這樣,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才能不讓用戶當小白鼠,在正確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進。

其實,小黑原本沒有什么想說的,但在蔚來高管那條邊開車邊吃東西的微博下有一條評論,說出了小黑的心聲。小黑覺得有必要在此轉述一遍:

這位把雙手離開方向盤的高管,什么時候可以被交警帶走處罰一下呢?

圖源:蔚來官網及App、英特爾官網、微博

        研究論文配圖、相關新聞、百度搜索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