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股比:利潤才是核心
文 | 李響
“目前正在與中國合資伙伴就合資股比調整進行談判,將最快在2019年下半年、最晚于2020年上半年宣布在中國的發(fā)展之路以及合資股比的調整情況!钡纤拐{整股比的言論,一時間聚集了業(yè)內外的諸多目光。
有意思的是,中方合作伙伴對德國大眾汽車貿然宣布股比調整一事顯得很是震驚和不解,氣氛一度變得尷尬。隨后,上汽集團發(fā)布聲明“未與大眾就‘調整股比’進行過磋商”打破了這種尷尬。
要求調整股比并不新鮮
然而,這已經(jīng)不是大眾第一次打中國合作伙伴的主意了。如果大眾汽車確定調整合資股比,這意味著大眾汽車可能將成為繼寶馬之后第二家在中國調整合資公司股比的跨國車企。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眾就曾要求調整上海大眾銷售公司的股權結構。上海大眾成立之初,德國大眾為了規(guī)避市場風險,要求采用“包產(chǎn)不包銷”的模式,由中方承擔汽車銷售的全部責任。后來在桑塔納一車難求的局面下,德國大眾懊悔不已、眼饞不止,遂要求控股銷售公司,但遭上汽集團堅決拒絕。
2010年前后,南北大眾的穩(wěn)定增長已經(jīng)使大眾品牌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隨著與一汽-大眾合約期將至,大眾打起了增加股比的如意算盤,雙方一時劍拔弩張。2014年10月,一汽集團和德國大眾簽署了延長經(jīng)營期限的合資合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合同中對雙方股比做出了新的調整。
資料顯示,大眾汽車在華的三家整車合資公司,江淮大眾和上汽大眾的股比都為50:50的對等股比,而一汽-大眾中外方的股比為60:40。
盡管在國內三十多年的合作中,中德雙方有沖突,也有融合。但在2018年4月份之前,雙方都維持著穩(wěn)定合作關系。2018年4月17日,發(fā)改委的一紙“逐步放開合資股比”批文讓這種穩(wěn)定的合作開始隱現(xiàn)裂痕,自此合資股比開始牽動著跨國車企高層的神經(jīng)。
擴大股比更帶來什么?
在業(yè)內看來,大眾在華擴大股比的第一利好就是利潤。
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與2018年大眾連續(xù)兩年拿下全球車企銷量冠軍稱號,其中中國市場為其貢獻40%。2018年11月16日,僅大眾品牌便實現(xiàn)在華累計交付3000萬輛汽車的壯舉。并且在上汽、一汽兩個得力伙伴的幫助下,大眾集團2018年在中國市場實現(xiàn)了421萬輛的銷量,占到其全球總銷量的近40%。根據(jù)財報顯示,2018年大眾集團實現(xiàn)產(chǎn)品交付1080萬輛,同比增長0.9%;在銷售收入方面,大眾同比增長2.7%達到2358億歐元;營業(yè)利潤同比微增0.4%,至171億歐元,利潤率7.3%。
如此來看,大眾集團很難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中國市場龐大體量的利潤,對于大眾汽車集團來說是一塊大蛋糕。
另一方面,則是股比增加可以提高大眾汽車在華合資企業(yè)的話語權。
據(jù)了解,早在2014年,業(yè)內就傳出消息稱上汽集團欲將旗下合資公司上海大眾更名為上汽大眾。但這一事情后面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更名擱淺。消息人士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遭到了來自外方合資伙伴的反對,大眾認為此舉將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品牌形象。
無獨有偶,通用也曾回購股份保障股權。資料顯示,2009年的時候,通用在急需資金周轉時將上汽通用1%的股權轉讓給上汽,這是中國合資車企股權變動的第一個樣本。不過,在2012年通用又毫不猶豫地買了回來,如此看來,即便是1%,對于外資伙伴來說也顯得十分重要。
有資深從業(yè)者向我們表示,“誰擁有的股權越多,誰掌握的控制權就越牢固。如果說,一方達到67%及以上,這代表著擁有了三分之二的表決權,相當于100%的權力,在決策方面享有更強的話語權!
不得不說,寶馬在華晨寶馬股比提升至75%一事,牽動了太多外國車企的心。
為什么提出擴大股比?
受歐洲排放標準以及“尾氣門”事件影響,大眾集團面臨巨額罰款,大眾急需加強效益來緩解罰款帶來的資金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大眾集團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等方面的戰(zhàn)略布局也需要足夠的資金儲備,就目前階段來看,今年大眾汽車在全球增長速度不及往年同期,全球車市下行的節(jié)點,大眾頹勢漸漸浮現(xiàn)。這就需要大眾繼續(xù)挖掘利潤,而擴大股比是最直接的方式,在華擴大股比也是收益最大的方式。
對于大眾來說,如果將在華股比像寶馬一樣擴充25%,達到75%的水平,那么這對于大眾來說將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同時財務壓力也降低了很多。
如此看來,對于外界看似簡單的股比問題,對于大眾、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來說意義都很重要,同時也有業(yè)內不少人士表示,利潤才是這場股比之爭的核心。
-THE END-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產(chǎn)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4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chǎn)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