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多巨頭“押注”,地平線“跛腳”闖關IPO
圖片來源:度哥
2024年4月攝于北京車展
火爆的智能駕駛賽道上,又要跑出一家上市企業(yè)了。
10月22日消息,專注于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智駕科技公司——地平線計劃在香港IPO,籌資6.96億美元。文件顯示,地平線IPO定價在每股3.99港元,位于指導區(qū)間上限。該股預計10月24日上市交易,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國際擔任聯(lián)席保薦人。
據了解,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線,在上市之前就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根據招股說明書,在上市前其累計融資超34億美元。其中,首輪融資后估值6000萬美元,去年底完成D輪融資后估值達到了87.1億美元。
從投資陣容來看,不論是比亞迪、中國一汽,還是上汽集團、奇瑞汽車,亦或是高瓴資本、紅杉中國等都對地平線的未來表示看好。不過,在業(yè)績方面,地平線當前的表現并不算理想。2021年-2023年凈虧損分別為20.64億元、87.2億元、67.39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損還在同比擴大。
這種情況下,上市后的地平線會走出漂亮的向上曲線嗎?
1
智能駕駛“獨角獸”●
資料顯示,地平線成立于2015年,是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擁有專有的軟硬件技術。公司的解決方案整合了算法、專用的軟件和處理硬件,為高級輔助和高階自動駕駛提供核心技術,從而提高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性和體驗感。
其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為余凱,曾拿到德國慕尼黑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進入西門子中國研究院神經計算部門,還曾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兼任講師;貒螅鄤P于2012年加盟百度,擔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2015年聯(lián)合黃暢、陶斐雯創(chuàng)立地平線。
或許是有著這層背景,2015年9月,剛剛成立不久的地平線就完成了首輪融資,投資人包括五源資本、高瓴、紅杉中國、金沙江創(chuàng)投、線性資本、創(chuàng)新工場及真格基金等知名機構。
此后,地平線又得到了更多“大佬”的青睞。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地平線先后獲得11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34億美元。投資方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還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比亞迪、中國一汽,英特爾、云鋒基金、黑石、寧德時代等。
在首輪融資后,地平線的估值是6000萬美元,A輪融資后估值6.1億美元,B輪融資后估值28.4億美元,C輪融資后估值50.68億美元。而在2023年12月28日完成2.1億美元融資后,其估值已經達到87.1億美元,是首輪時的145倍。
當然,獲得這么多融資的“獨角獸”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像是2016年發(fā)布了第一代BPU智能計算架構;2017年又發(fā)布了首款智能芯片——面向智能駕駛的征程和面向機器人平臺的旭日;2018年推出中國首個自動駕駛感知計算平臺;2019年宣布量產首款車規(guī)級智能芯片——征程2。
到了2021年,地平線與理想汽車達成理想ONE搭載征程3的Horizon Mono的量產首發(fā);2022年,搭載征程5的Horizon Pilot又在理想L8 Pro上實現量產首發(fā)。同年,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宣布將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地平線已經成為行業(yè)內的領先企業(yè)。按照招股書信息,2023年及今年上半年,地平線智駕解決方案裝機量市場份額分別占21.3%和35.9%,2023年地平線是國內OEM的第二大高級輔助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今年上半年已經躍居第一位。
2
虧損不止謀上市●
雖然地平線自成立以來就有著不錯的成長曲線,不過和很多造車新勢力起步時遇到的挑戰(zhàn)一樣,仍處于“燒錢”階段,難以擺脫連年虧損的困境。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地平線分別實現營業(yè)收入約4.67億元、9.06億元和15.5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2.3%。2024年上半年的營業(yè)收入為9.35億元,同比增長151.6%。
與此同時,這期間地平線的毛利率也維持在高水平。2021年-2023年,公司毛利分別為3.3億元、6.28億元、10.94億元,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攀升至約7.39億元。毛利率則分別達到70.9%、69.3%及70.5%,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79%。
然而,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地平線還是未能實現盈利。2021年-2023年,地平線的凈虧損分別為20.64億元、87.2億元、67.39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為11.03億元、18.91億元、16.35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損50.98億元。
相當于最近三年半,地平線累計凈虧損超過了226億元。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虧損主要是由于報告期內為增強核心關鍵技術,而產生的大額研發(fā)開支以及優(yōu)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
作為一個技術型企業(yè),研發(fā)開支高不假。按照招股書信息,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研發(fā)開支分別為11.44億元、18.8億元、23.66億元、14.2億元,分別占各期收入的245%、207.6%、152.5%、151.9%。
地平線預計,未來其研發(fā)費用還將保持在較高水平,計劃通過擴大收入規(guī)模、維持毛利率水平等來實現收支平衡并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研發(fā)開支之外,這幾年地平線的行政開支、銷售及營銷開支也在不斷遞增。其中,行政開支分別為3.19億元、3.74億元、4.43億元和2.43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2.11億元、2.99億元、3.27億元和1.98億元。
從長遠來看,隨著高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xù)迭代和政策的推動,預計未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將實現規(guī)模商業(yè)化,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量產車型中,這對于地平線此類企業(yè)來說,能獲得新的收益增長點,帶來顯著的成本效益。
只不過,規(guī)模效益的實現可能還需要等待不少時間。在連年虧損和持續(xù)“燒錢”的情況下,地平線急需上市來獲得更多資金、爭取更多空間,此時能夠踏入港股市場,無疑給地平線和背后投資方們注入了強大的信心與動力。
3
能否走出向上曲線?●
除了盈利面臨挑戰(zhàn)之外,地平線還有一個頗受關注的隱憂,那就是存有大客戶“依賴癥”,這為公司后續(xù)營收高增長的持續(xù)性帶來了風險。
雖然地平線在招股書中稱,公司擁有龐大的全球客戶群,目前軟硬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已獲得24家OEM(31個OEM品牌)采用,裝備已超過230款車型。所有十大中國OEM均已選擇公司的解決方案用于彼等乘用車型的量產,公司主要客戶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理想、蔚來等。
但招股書反映,地平線于2021年、2022年、2023年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五大客戶產生的收入總額分別為2.83億元、4.82億元、10.67億元及7.27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60.7%、53.2%、68.8%及77.9%。
同期,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15億元、1.45億元、6.27億元及3.51億元,分別占到總收入的24.7%、16.0%、40.4%及37.6%。而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這個最大客戶就是地平線和大眾合資的酷睿程。
2023年11月,地平線與大眾旗下智能化軟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分別持股40%及60%。短期內,酷睿程的主要客戶將為大眾汽車集團,其產品將應用于在中國銷售的大眾汽車。
可以看出,酷睿程是地平線成立的合資企業(yè),本身也是地平線的最大客戶,兩者之間有著強關聯(lián),如果剔除前者所帶來的收入,后者的成長性就大打折扣。而且一旦酷睿程的后續(xù)發(fā)展不及預期,也會給地平線的生產經營帶來挑戰(zhàn)。
招股書披露,酷睿程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自成立至2024年上半年,沒有錄得任何收入。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凈虧損分別約為2億元-2.5億元、4億元-4.5億元(基于其管理層賬目的未經審核數字)。
這種程度的“依賴”會對地平線上市后的表現帶來多少影響尚未可知,不過可以參考的是,去年同樣布局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的企業(yè)——黑芝麻智能遞表港交所,其也存在業(yè)績依賴前五大客戶的情況,其中2022年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占當期的比重為43.5%。
后來在今年8月,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發(fā)行價是每股28港元,開盤價報每股18.80港元,直接破發(fā)。截至目前,該股仍然處于“沉睡”狀態(tài)。
好在相比之下,地平線的業(yè)績要比黑芝麻智能更好,此前的投資者有可能是準備把資金留給地平線。能否走出不一樣的曲線,再等兩天就能得到答案了。
作者 | 李李
來源 | 車圈能見度(CarVisibility)
聲明
本號致力于分享更多車圈知識,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對任何個人或機構的投資建議。
請勿依照本公眾號文章中的信息自行進行投資操作,若不當使用相關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需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文為車圈能見度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車圈能見度所有,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開白。
原文標題 : 獲多巨頭“押注”,地平線“跛腳”闖關IPO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