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卷”進自動駕駛:四家科技巨頭如何用算法“馴服”鋼鐵洪流?
引言
2025年,自動駕駛的戰(zhàn)場已經不再是傳統車企的獨角戲,AI巨頭們紛紛下場,試圖用算法和算力重新定義“開車”。
尤其是被稱為“AI四小龍”的商湯、曠視、云從、依圖,它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自動駕駛領域,試圖在這場技術革命中分一杯羹。
然而,這場“卷”進自動駕駛的競賽,究竟是技術驅動的未來,還是一場資本的游戲?
今天,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就來聊聊這場AI與汽車的“聯姻”。
(參考閱讀請點擊:
《阿聯酋AI部長、“女股神”為何追捧?蘿卜快跑加速出海,與Waymo、特斯拉拼搶十萬億美元市場》)
一、曠視科技:AI上車,印奇帶隊“重生”力帆
2024年11月,力帆科技迎來了一位新掌門人——曠視科技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印奇。
這位AI領域的“老將”接任董事長后,力帆科技正式更名為“千里科技”,標志著這家傳統車企正式邁入智能化轉型的新時代。
印奇的到來,不僅僅是人事變動,更是曠視科技在自動駕駛領域的一次重要布局。
早在2018年,曠視就成立了智能駕駛團隊,2023年更是發(fā)布了面向L2+自動駕駛的量產方案,并與吉利汽車達成合作。
2024年,曠視與吉利、重慶兩江新區(qū)簽署戰(zhàn)略協議,共同打造“AI+車+機器人”的產業(yè)創(chuàng)新模式。
印奇的野心不止于此。
據知情人士透露,曠視正在研發(fā)下一代貫通感知、決策和規(guī)控的端到端系統,并計劃基于千里科技旗下的睿藍汽車打造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
這一系列動作,無疑讓曠視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更加深入。
然而,AI上車的路并不平坦。
盡管曠視在算法和視覺感知領域有著深厚積累,但自動駕駛的核心不僅僅是算法,還包括硬件集成、數據積累和實際路測。
印奇能否帶領千里科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仍需時間驗證。
二、商湯科技:絕影出擊,“白盒交付”打破行業(yè)潛規(guī)則
如果說曠視是自動駕駛領域的“新秀”,那么商湯科技則是早已闖出名堂的“老將”。
2021年,商湯發(fā)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絕影”,并在2024年的“絕影實力AI DAY”上展示了“駕-艙-云”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覆蓋高速、城區(qū)、泊車等全場景自動駕駛。
商湯的絕影智駕方案已經量產交付廣汽埃安、一汽紅旗等車企,覆蓋100余款車型,預計到2024年底累計交付量將突破350萬輛。
更值得一提的是,商湯的座艙AI大模型已經上車小米SU7、LEVC L380等車型,進一步拓展了其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影響力。
然而,商湯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技術實力,而是其“白盒交付”模式。
所謂“白盒交付”,即商湯向車企開放算法源代碼,供其調用和二次開發(fā)。
這種模式在行業(yè)內極為罕見,因為大多數智駕公司擔心核心算法被車企“學走”,導致自身競爭力下降。
但商湯卻敢于打破這一潛規(guī)則,其底氣在于強大的算力和數據閉環(huán)體系。
“白盒交付”不僅提升了車企的自主性,也為商湯贏得了更多合作機會。
然而,這種開放模式也帶來了風險:一旦車企掌握了核心技術,商湯的議價能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如何在開放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商湯未來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三、云從科技:“車路云”三位一體,張江實驗室暗藏“黑科技”
如果說商湯是“算法批發(fā)商”,云從科技就是“系統集成商”。
云從科技憋出的“車路云一體化”方案,堪稱自動駕駛界的“基建狂魔”:
1、技術布局:
車端:研發(fā)“智能中樞”,能同時處理100個攝像頭和50個傳感器的數據;
路側:在南京秦淮河部署“智慧路燈”,車輛經過時可實時獲取3D道路建模;
云端:和張江微電子港共建“自動駕駛計算中心”,算力高達500PetaFlops(相當于500萬臺家用電腦)。
2、落地案例:
杭州蕭山機場高速,云從的無人巴士能自動變道超車,全程零接管;
成都天府新區(qū),他們的“車路協同系統”讓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
某城市規(guī)劃專家吐槽:“云從這幫人,恨不得把整條馬路都變成AI訓練場。
不過,云從科技的財務狀況并不樂觀。在資金短缺壓力下,云從能否在自動駕駛領域實現突破,值得觀察。
四、依圖科技:低調布局,自動駕駛能否成為“翻身仗”?
相比前三家的高調,依圖科技更像是在悶聲發(fā)財。他們悄悄在上海張江建了個“自動駕駛夢工廠”,連掃地機器人都內置了自研芯片。
2021年,依圖成立了專注于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研發(fā)的依行科技,致力于將傳感器、AI算法、芯片和機械控制技術相結合。其核心技術:
傳感器融合:開發(fā)出能穿透雨霧的激光雷達,探測距離達300米;
決策系統:采用“類腦神經網絡”,反應速度比傳統算法快0.3秒;量產野心:與某新勢力車企合作開發(fā)L4級出租車,計劃2026年投入運營。
中科院雄安創(chuàng)新研究院研究員黃武陵指出:“依圖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全棧自研’——從傳感器到芯片再到算法,別人卡脖子,他們自己造鑰匙!
五、自動駕駛的未來:AI四小龍的機遇與挑戰(zhàn)
自動駕駛無疑是AI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但這條賽道并不好走。
無論是曠視的AI上車、商湯的“白盒交付”,還是云從和依圖的低調布局,AI四小龍都在試圖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突破,搶占市場份額。
然而,自動駕駛的核心不僅僅是算法和算力,還包括硬件集成、數據積累、政策法規(guī)等多方面的因素。
AI四小龍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優(yōu)勢,但在商業(yè)化落地和實際路測方面,仍需與傳統車企和科技巨頭展開激烈競爭。
此外,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數據隱私等問題,也是AI企業(yè)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如何在技術進步與用戶隱私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決定AI四小龍能否在自動駕駛領域走得更遠的關鍵。
總之,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認為,AI四小龍的入局,無疑為自動駕駛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場由AI四小龍掀起的自動駕駛變革,正在重塑汽車產業(yè)的底層邏輯——從“輪子上的鋼鐵”到“數據流中的精靈”,屬于算法的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親!你說呢?
原文標題 : AI四小龍“卷”進自動駕駛:四家科技巨頭如何用算法“馴服”鋼鐵洪流?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