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自動駕駛領域為何頻發(fā)“技術偷竊”事件?

2019-04-23 09:02
來源: 鎂客網

2、技術壁壘

前面用了不少筆墨去論證自動駕駛領域人才的匱乏,而人才資源匱乏的本質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技術壁壘很高,自動駕駛技術就是如此。

自動駕駛涉及多個領域的多種技術的融合,包括圖像識別、成像系統(tǒng)算法、機器視覺、視覺感知、大數據處理、物體檢測等等,項目研發(fā)過程中涉及的專利技術甚至可能多達上千種,想要全部由自己研發(fā)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基礎的專利技術之外,自動駕駛技術本身是通過安裝在汽車上的傳感器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然后通過車上搭載的“智能大腦”對周圍環(huán)境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依此做出駕駛判斷決策,控制車輛行進的方向等。

這個過程當中,所用到的傳感器如何分布、收集的數據量、測試的數據量等都是非常關鍵的技術難點。并且,由于所收集的數據量巨大,運算的過程也會越來越復雜,“智慧大腦”的處理壓力就會很大,如何在保持感知能力的基礎上,優(yōu)化傳感器的組合提升運算處理效率是核心難點。

在決策控制方面,當傳感器收集到環(huán)境數據后,“智慧大腦”要對數據進行處理,制定行進的路線方向,這個路線要隨著車所處的環(huán)境、狀況實時更新并且要求延遲低,那么對于數據量的處理要求就非常高,這也是不同自動駕駛公司之間最大的差別。同時,收集到大量數據的調校也非常重要,不同數據輸入帶來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有文章對此更是直指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偷竊的核心原因:“當一個技術人員在一家公司培養(yǎng)出一套成熟的自動駕駛算法,離職后意味著全部要重新來過,這也是不少人鋌而走險帶走研究成果的原因。”

當我們將目光對準國內,技術壁壘方面還來自于政策這一層面的原因。比如,獲得地圖測繪資質極其困難,自2001年到2018年年底,中國也僅僅只有20家單位獲得了這一“通行證”。此外還包括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放開、相關技術偏轉要求等。這也是促使國內不少自動駕駛企業(yè)在國外設立研發(fā)中心的原因。

最后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偷竊頻發(fā)背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個別企業(yè)的急功近利。特斯拉控告其Autopilot負責人違反競業(yè)禁止協議挖走團隊員工時,就在庭審中直言,行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急功近利的投資分為,整個業(yè)界變得浮躁和泡沫化。

商業(yè)的本質具有逐利性不必贅述,而個別公司為了獲得融資或者在技術上實現快速發(fā)展超越,因此而“促就”的技術偷竊、浮夸宣傳等,最終其實難以逃脫“泡沫碎裂”的結果。

說了這么多原因,有哪些解決之道呢?

避免“偷竊”需要人才和創(chuàng)新

當前自動駕駛還處于初步發(fā)展的階段,無論技術、產品、市場等都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培育。對于自動駕駛汽車而言,即便眼下能夠一時通過技術“偷竊”、支付版權費用獲得一些優(yōu)勢,但從去年開始熱議的“芯片”就能夠知曉,長遠來看,市場的競爭中只有掌握了產品、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笑到最后,不被種種因素而限制公司本身的發(fā)展。

其中人才的培養(yǎng)、引進、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合作就非常重要。對于自動駕駛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而言,一方面人才培養(yǎng)周期較長,另一方面企業(yè)需要進入公司后能夠直接干活的員工而非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培養(yǎng)的“小白”。由此來看,可以借助媒體以及高校的資源,引導學生報考相關專業(yè),同時在學校方面如同人工智能領域一樣,增設相關專業(yè)填補人才的缺口。并且推動形成產業(yè)、企業(yè)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實現真正的產學研一體化,讓學生在理論之外,能夠與真正的實踐接軌。

當然,對于一些大型企業(yè)而言,在自動駕駛領域人才聚集的海外開設研發(fā)中心、亦或直接到硅谷這樣的人才聚集地“搶人才”、引入人才也是解決的方式之一。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則是,企業(yè)對于自主創(chuàng)新、知識產權的看重,這一點可以通過加大研發(fā)力度投入和收購、投資等方式去實現。以北汽為例,其曾經就宣布將在2020年之前投入20億人民幣,2025年之前投入50億人民幣進行技術研發(fā);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也都表示將擴充研發(fā)團隊。

從政策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各個省份、城市也逐步放開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發(fā)放。以北京市為例,在去年其就發(fā)放了共計54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其他相關政策也在穩(wěn)步推進當中。

除了創(chuàng)新之外,技術的保護對于企業(yè)而言也同樣不可或缺。企業(yè)可以通過競業(yè)協議、組建相關安全團隊、即時進行專利申請、提升針對技術偷竊的警惕性等來防止自己研發(fā)的技術被竊取。以百度為例,其就曾在發(fā)現有黑客竊取自家自動駕駛技術后,組建了一只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團隊,讓學生幫助其找到其系統(tǒng)的漏洞所在。

同時,蘋果在發(fā)現員工技術偷竊后也向全體員工發(fā)了一份很長的警示備忘錄,警告員工不要向媒體泄露數據。信中,蘋果透露僅在2017年,其就抓獲了29名泄密者,其中12人被捕并被起訴。

總而言之,技術千萬項,創(chuàng)新第一項,偷竊不可取,親人兩行淚。

<上一頁  1  2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