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前置前驅,發(fā)動機、電機、發(fā)電機、e-CVT(耦合發(fā)動機、電機、發(fā)電機的齒輪機構)、PCU(功率電子控制單元)位于發(fā)動機艙,電池位于后排座椅底下。布置形式和本田i-MMD相同。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原理圖: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e-CVT剖視圖: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結構簡圖:關鍵是一個行星輪系,行星輪系有三元件(齒圈、行星輪(行星架)、太陽輪),齒圈上連1級齒輪副(看主、被動齒輪的大小比例,是個增速傳動),太陽輪連發(fā)電機,行星架連發(fā)動機。1級齒輪副再連主減速齒輪副、差速器、半軸輸出動力。電機又通過2級減速輸出。

與2005年國產的第二代prius的THSⅡ相比,減少了鏈輪鏈條結構。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鏈條要求耐久性好、精度高、噪聲小。2006年作者委托杭州某研究所制造的鏈條,不能通過耐久性試驗。2013年作者與清華大學機械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老師討論也得出結論:此處應用鏈條產業(yè)化要求較高、耐久性要求高。果不其然,最新的THS取消了鏈條。

豐田THS和本田i-MMD相比,相似度非常高,電機都是通過2級減速輸出,只不過本田用了離合器接合發(fā)動機,電機、發(fā)電機同軸,而豐田用的是行星輪系。兩者的詳細比較,作者會在所有相關主機廠方案介紹完以后對比分析。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各齒輪副位置關系: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電機參數(shù)變化:電機向高速發(fā)展。銅損、鐵損、高次諧波損失共減少20%,且重量減少21%。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定子: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轉子: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PCU和輔助電源安裝位置: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PCU爆炸圖:包含控制電路、功率模塊、濾波電容、電感、電流傳感器、DC/DC等。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IGBT冷卻:功率模塊的關鍵是IGBT冷卻。8片水冷冷卻片將7片IGBT卡片夾緊雙面冷卻。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DC/DC:

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THS(1)

后續(xù)計劃:本田、豐田、日產、通用、奔馳、寶馬、奧迪、大眾、捷豹、特斯拉、比亞迪、上汽、廣汽、北汽等混合動力、純電動驅動系統(tǒng)分析、比較,每日一推。歡迎關注公眾號“汽車先進技術”。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